时间: 2025-04-26 05:0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04:03
望江南·暮春
作者: 苏轼 〔宋代〕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
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
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
百舌无言桃李尽,
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
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春天的衣服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做成呢?
曲折的水面上,波浪轻轻荡漾,蕉叶稳稳地漂浮着,
微风轻柔,舞蹈的祭祀服装在风中轻轻飘动。
饮酒吟咏,尽情享受这安宁的时代。
细雨过后,哪里不在催促农夫耕作呢?
百舌鸟不再鸣叫,桃李花都已凋谢,
在深深的柘林中,只有鹁鸪在鸣叫。
春天的气息已经归于芜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特别以豪放派词作著称。苏轼的诗词作品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富有哲理性和感情深度。
《望江南·暮春》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春末。苏轼在此诗中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以及对农耕生活的关注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望江南·暮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最后时光,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刻画,又透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春已老,春服几时成”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感叹春天的匆匆而逝,似乎在问春天的美好何时才能再现。接下来的描写将焦点聚焦于春天的景象,曲水的波澜、蕉叶的稳重、风的柔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春日图景。
中间部分“酣咏乐升平”则转向诗人内心的愉悦与享受,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后面“微雨过,何处不催耕”则引入了农耕的主题,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切关注。最后两句以“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结束,展现了春天的凋零和静谧,留下了余韵无穷。
整首诗在描绘春天的美好与宁静的同时,也在隐喻着人生的无常,体现了苏轼深厚的哲理思考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农耕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望江南·暮春》的作者是谁?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百舌无言”指的是哪种鸟?
答案: 1.c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