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1:09
除夜
白居易 〔唐代〕
病眼少眠非守岁,
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
便是平头六十人。
在这个除夕之夜,我的病眼难以入眠,并不是为了守岁。年岁渐长,我的心中感慨万千,又迎来了春天的到来。等到火焰熄灭,灯光暗淡,天明后,我便是一个平头的六十岁老人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通俗易懂而广受欢迎。白居易的诗风清新,关注民生,常以政治、社会为主题,尤其擅长写乐府诗和五言绝句。
《除夜》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老年生活的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他在病痛与老去中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抒发了对新年的期待与对岁月无情的惋惜。
《除夜》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除夕夜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开篇以“病眼少眠非守岁”道出自己因病而无法安眠的苦恼,似乎并非为迎接新年而守夜,而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接着,诗人又提到“老心多感又临春”,在新春的到来之际,内心却满是感慨,似乎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旅程。
“火销灯尽天明后”一句,描绘了夜晚的结束,象征着生命的终结,紧接着的“便是平头六十人”,则是对老年生活的自嘲与无奈。诗中反复出现的“老”与“病”字,体现出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无奈与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整首诗意蕴深厚,情感真挚,既有对新年的期待,也有对衰老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成为古代诗歌中对时光流逝与人生哲理的经典表达。
整首诗表达了对老年生活的感慨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表现了白居易晚年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新年的期待,折射出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