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3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38:14
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
在清冷的碧水中,秋天的水面显得格外明净,残留的红色莲花已经凋谢了一半。从前的寥落之情,和现在在这个池塘边的景象截然不同。
诗中“残红”和“半破莲”的意象,反映了秋天的萧瑟和生命的流逝。莲花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清白与高洁,凋零的莲花则隐喻着人生的无常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其诗风平易近人,题材广泛,尤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长恨歌》最为人所知。
《龙昌寺荷池》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多次游历龙昌寺,感受到秋水和残莲带来的萧瑟情绪,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水和残莲,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刻的情感状态。诗中“冷碧新秋水”与“残红半破莲”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生命的静谧与清新,后者则暗示着生命的消逝与凋零。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感伤,尤其是“从来寥落意”一句,表明了他对于人生苦短、岁月无情的深刻理解。
诗中的意象不仅具备视觉的美感,同时也富含哲理,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感受生命的流转。诗的结构简洁,情感深刻,充分体现了白居易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白居易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诗中的“冷碧”是指什么?
“残红半破莲”中“残红”意指?
整首诗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白居易的《龙昌寺荷池》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感受与人生的思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认知和对美的追求。白居易偏向于抒情的细腻,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