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0:59
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开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
作者: 白居易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
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
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
五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到了,客人们散去,筵席空空我独自关上门。
我的病与欢乐相伴,春天随着樊子(樊哙)一同归去。
我闲听黄莺的鸣叫,站在这里思绪飞舞,像杨花一样飘散。
金带缒腰的衣裳已经脱落在地,年年岁岁我日渐衰弱,衣服再也撑不住我的身形。
樊哙是汉代著名的将领,白居易用他来比喻春天的逝去。诗中提到的莺与杨花都是春天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与惋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常关注社会民生,善于抒发个人情感。
这首诗写于开成五年三月三十日,正值春末,诗人感受到春天的离去,感慨万千。因宴会结束,独自一人,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通过宴会的结束和春天的逝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诗的开头“今朝尽”,简洁明了地传达出时间的流逝。接着“客散筵空”,表现出宴会后的冷清,与之前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的孤独感。
“病共乐天相伴住”一句,诗人将病与乐天并列,暗示即使在乐观中也无法逃避身体的虚弱。接下来的“春随樊子一时归”,用樊哙象征春天的逝去,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无奈。
后两联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个人的衰弱,“闲听莺语”中透露出对春天的向往,而“年年衰瘦不胜衣”则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无奈与叹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整首诗洋溢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们在岁月变迁中所感受到的无常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宴会的结束与春天的逝去,表现了对生命流转的感慨,探讨了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的孤独,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诗中提到的“樊子”指的是谁?
诗中客人散去后,诗人感受到的是什么?
“年年衰瘦不胜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