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2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20:05
引手攀红樱,红樱落如线。
仰首看红日,红日走如箭。
年光与时景,顷刻互衰变。
何当血肉身,安得常强健。
人心苦执迷,富贵忧贫贱。
忧色常在眉,欢容不上面。
吾今头半白,把镜非不见。
惟应花下杯,更待他人劝。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作者伸手去采摘红樱,樱花如细线般纷纷落下。抬头仰望红日,太阳如箭般疾驰而去。时光与风景转瞬即逝,令人感到衰变无常。何时才能保有强健的身体呢?人心总是执迷于名利,富贵与贫贱令人忧虑。愁苦的神情常挂眉头,欢愉的笑容却难以展现。如今我的头发已半白,镜子中映出的是苍老的身影。唯有在花下举杯,期待他人的劝酒。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所表达的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可以与古代文人对“无常”及“人生苦短”的哲理相联系。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文学风格兼具豪放与婉约。他的诗作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中年时期,正值个人生活中遭遇困境之时,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此诗以樱花和红日为引子,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开头部分,作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樱花如线般落下,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美好的稍纵即逝。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红日,感叹时间如箭般飞逝,令人感到强烈的无常感。
在后面的几句中,苏轼表达了对人心的忧虑,认为人们常常执迷于富贵和名利之中,导致内心的不安与愁苦。尽管内心忧虑,面上却难以展露欢愉,反映出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吾今头半白”,直面衰老,感慨时光流逝,增添了诗的感伤与深邃。
最后一句“惟应花下杯,更待他人劝”,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虽有忧虑,但仍希望在花下饮酒,期待他人的劝酒,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在悲伤之余,透出一种洒脱与对生活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对生命、时间和人心的思考,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乐观态度,特别是对衰老的无奈与对花下饮酒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红樱落如线”表现了什么主题?
“何当血肉身”中,作者在表达什么?
诗中提到的“头半白”暗示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