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2:32
我年五十七,荣名得几许。
甲乙三道科,苏杭两州主。
才能本浅薄,心力虚劳苦。
可能随众人,终老于尘土。
我年五十七,归去诚已迟。
历官十五政,数若珠累累。
野萍始宾荐,场苗初絷维。
因读管萧书,窃慕大有为。
及遭荣遇来,乃觉才力羸。
黄纸诏频草,朱轮车载脂。
妻孥及仆使,皆免寒与饥。
省躬私自愧,知我者微之。
永怀山阴守,未遂嵩阳期。
如何坐留滞,头白江之湄。
我年五十七,荣名得非少。
报国竟何如,谋身犹未了。
昔尝速官谤,恩大而惩小。
一黜鹤辞轩,七年鱼在沼。
将枯鳞再跃,经铩翮重矫。
白日上昭昭,青云高渺渺。
平生颇同病,老大宜相晓。
紫绶足可荣,白头不为夭。
夙怀慕箕颍,晚节期松筱。
何当阙下来,同拜陈情表。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2:32
我年五十七,荣名得几许。
甲乙三道科,苏杭两州主。
才能本浅薄,心力虚劳苦。
可能随众人,终老于尘土。
我年五十七,归去诚已迟。
历官十五政,数若珠累累。
野萍始宾荐,场苗初絷维。
因读管萧书,窃慕大有为。
及遭荣遇来,乃觉才力羸。
黄纸诏频草,朱轮车载脂。
妻孥及仆使,皆免寒与饥。
省躬私自愧,知我者微之。
永怀山阴守,未遂嵩阳期。
如何坐留滞,头白江之湄。
我年五十七,荣名得非少。
报国竟何如,谋身犹未了。
昔尝速官谤,恩大而惩小。
一黜鹤辞轩,七年鱼在沼。
将枯鳞再跃,经铩翮重矫。
白日上昭昭,青云高渺渺。
平生颇同病,老大宜相晓。
紫绶足可荣,白头不为夭。
夙怀慕箕颍,晚节期松筱。
何当阙下来,同拜陈情表。
我今年五十七岁,获得的荣誉和名声究竟有多少呢?
经过了三次科举考试,成为了苏杭两地的官员。
我的才能本来就浅薄,心力也虚耗得很辛苦。
也许我能像众人一样,终老于尘世之中吧。
我今年五十七岁,回去的确已经晚了。
经历了十五个职务,数目就如同珠子一样累累。
野外的水萍初被推荐,田间的苗木刚刚被栓住。
因为读了管仲和萧何的书,我暗自慕慕那些有大作为的人。
当我获得荣华富贵的时候,却感到才力的羸弱。
黄纸诏书频频下达,朱轮车载着脂肪的贡品。
我的妻儿和仆人都免除了寒冷和饥饿。
我反省自己,心中感到惭愧,了解我的人却很少。
我常怀念山阴的守道,未能如愿去嵩阳山。
怎么会坐着滞留在这里,白发苍苍在江边。
我今年五十七岁,所获的荣名并不少。
可报国的事情究竟如何,谋求自身的安稳依然未了。
曾经因为急于求官而受到谤言,恩德大却惩罚小。
一次被贬如同鹤辞轩,七年如同鱼在沼泽中。
将要枯萎的鱼再跃,经过剪翅的重飞。
白日照耀得明亮,青云却高不可攀。
我一生有许多相似的遭遇,年老时应当互相理解。
紫绶虽足以荣宠,白头却不为夭折。
我早年仰慕箕颍,晚年期望松竹。
什么时候能够阙下来,一同拜读《陈情表》。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受到广泛喜爱。他一生经历了多次官职变迁,作品涉及爱情、人生、政治等多个主题。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五十七岁时,反映了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以及对荣华富贵的思考与感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哲理思考。
白居易的《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我年三首》以自述的方式,真切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和对人生的反思。诗的开篇便以“我年五十七”引入,直接将年龄与人生的思考结合,给人一种沉重的时间感。诗人通过对自己所获荣名的反思,揭示了权力与名声的虚幻,强调了才华和能力的重要性。
在诗中,白居易不仅回顾了自己在官场的经历,还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尤其是在提到“可能随众人,终老于尘土”时,诗人表现出对平凡生活的接受与无奈。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意识到单靠名利无法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诗中的“白日上昭昭,青云高渺渺”反映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距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真挚,尤其是在最后几句中,诗人希望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追求理想,体现了他即使在年老之际依然希望有所作为的坚定决心。可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个人的自述,更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悟,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广泛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人生的反思,白居易通过自身的经历探讨了荣华与理想、名声与才能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现实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自己多少岁?
“甲乙三道科”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紫绶”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白居易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杜甫在诗中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而白居易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反思与哲理。两者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不同。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相信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我年三首》这首诗的深厚内涵及其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