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3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34:50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洞外复空中,千千万万同。
劳师向竹颂,清是阿谁风。
在洞外的空中,万千的声音交汇在一起。
辛苦地呼唤竹子,清风从何而来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因政治原因多次贬谪,但他在文学、艺术上成就斐然,尤其以诗词和散文闻名。
创作背景: 《和庐山上人竹轩》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期间写的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感悟。庐山以其壮丽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苏轼在此时的创作,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竹轩的空灵与自然之美,字句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思。诗的开头以“洞外复空中”描绘出一种开阔的环境,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无尽的空间中。接着“千千万万同”则强调了声音的交汇与共鸣,展现出一种生动而和谐的气氛。
“劳师向竹颂”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诗人通过对竹子的颂扬,间接表达了自己对清高品德的追求。而最后一句“清是阿谁风”则是对自然的深刻思考,清风从何而来?这不仅是对自然的疑问,也是对生命本源的哲学追问,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思索。
整首诗在意境上极具层次,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以及对清高品德的追求,反映了苏轼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千千万万同”是指什么?
A. 竹子的数量
B. 自然的声音
C. 诗人的朋友
诗人对竹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A. 不屑一顾
B. 赞美与向往
C. 忽略
“清是阿谁风”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风的来源
B. 自然的美
C. 竹子的生长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