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人假山》

时间: 2025-04-26 05:26:22

诗句

上党搀天碧玉环,绝河千里抱商颜。

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

造物何如童子戏,写真聊发使君闲。

何当挈取征西去,画作围床六曲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26:22

原文展示:

上党搀天碧玉环,
绝河千里抱商颜。
试观烟雨三峰外,
都在灵仙一掌间。
造物何如童子戏,
写真聊发使君闲。
何当挈取征西去,
画作围床六曲山。

白话文翻译:

上党地区的青翠山环抱着碧玉般的天空,
千里之外的河流像是拥抱着商人的容颜。
试试看那烟雨朦胧的三峰之外,
所有美景尽在灵仙的掌心之间。
造物主的技艺怎比得上孩童的嬉戏,
画面生动,仿佛使君的闲情逸致。
何时能携带着这幅画征西而去,
画成围绕着床榻的六曲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党:古地名,今山西省上党地区。
  • 碧玉环:形容美丽的山水景色如同碧玉的环绕。
  • 绝河:形容河流的遥远或绝美。
  • 商颜:指的是商代的风韵,象征美好。
  • 灵仙:指神仙或灵气,形容一种超凡脱俗的境地。
  • 挈取:携带、带走的意思。
  • 围床六曲山:指的是六曲山的美景,围绕四周。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灵仙”意喻一种理想的境界,可能源于道教文化中的仙人思想。
  • 六曲山可能与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广泛而深刻,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应是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时写成,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渴望归隐山林,远离政务的心情。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人假山》以清新自然的山水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高度赞美与深刻思考。诗中开篇即以“上党搀天碧玉环”描绘了山水的美丽,翩然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灵动的气息。随后提及“绝河千里抱商颜”,则用“河”与“商颜”的对比,突显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让人联想到壮丽的河山与古老的传统。

“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此句表明自然的美丽在于它的广阔与神秘,同时“灵仙”的概念又使得这幅画面更显得超然脱俗,仿佛一切皆在神的掌控之中。接着,诗人用“造物何如童子戏”来反思,感叹自然的创造之美如同孩童游戏般纯真,显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境界。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何当挈取征西去,画作围床六曲山”,展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渴望以画作记录这一切美好。

这首诗不仅具备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更是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度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党搀天碧玉环:描绘了上党的美丽景色,形容山环抱着清澈的天空,意象鲜明。
  • 绝河千里抱商颜:千里之外的河流,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远在天边。
  • 试观烟雨三峰外:引导读者去观察更远的山峰,渗透出诗人对自然无法尽览的感叹。
  • 都在灵仙一掌间:一切美好景色仿佛都在灵仙的掌握之中,表现了超然的境界。
  • 造物何如童子戏:对比自然之美与孩童游戏,体现了自然创造的无邪与纯真。
  • 写真聊发使君闲:通过画作表达闲适的情感与对生活的享受。
  • 何当挈取征西去:渴望能将这幅画作带走,追寻理想的生活。
  • 画作围床六曲山:美景围绕,象征着和谐与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玉环”形象生动。
  • 拟人:自然的创造被比作孩童的戏耍,赋予了生命。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平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展现了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心灵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上党:象征优美的自然环境。
  • 碧玉:代表纯洁和美好。
  • 灵仙:象征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
  • 六曲山:代表理想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上党搀天碧玉环”中“搀”字的意思是?

    • A. 拖
    • B. 抱
    • C. 环绕
    • D. 持
  2. 诗中提到的“灵仙”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神仙或灵气
    • C. 一座山
    • D. 一种动物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人生的感慨
    • C.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苏轼的《和人假山》与王维的《鹿柴》同样以自然为题材,但苏轼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与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的宁静与清新。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在对自然的表现上各自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宋代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陈仲仁止止堂 陈德瑞馈新茶 车驾幸玉津园晚归进诗 朝天菊 导引·寒日短 满江红·雨涩风悭 踏莎行·院落深沉 同永嘉诸贤奠谒右丞许公少伊 赠高端礼 马上寄补之以急归不果追前约为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热的成语 手足失措 钓客 竹驿 虎字头的字 生米作成熟饭 玉钏 飞砂走石 皂丝麻线 双人旁的字 馬字旁的字 斜视 糸字旁的字 巧不胜拙 包含阜的成语 病字头的字 黄色炸药 包含短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