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2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26:22
上党搀天碧玉环,
绝河千里抱商颜。
试观烟雨三峰外,
都在灵仙一掌间。
造物何如童子戏,
写真聊发使君闲。
何当挈取征西去,
画作围床六曲山。
上党地区的青翠山环抱着碧玉般的天空,
千里之外的河流像是拥抱着商人的容颜。
试试看那烟雨朦胧的三峰之外,
所有美景尽在灵仙的掌心之间。
造物主的技艺怎比得上孩童的嬉戏,
画面生动,仿佛使君的闲情逸致。
何时能携带着这幅画征西而去,
画成围绕着床榻的六曲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广泛而深刻,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应是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时写成,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渴望归隐山林,远离政务的心情。
苏轼的《和人假山》以清新自然的山水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高度赞美与深刻思考。诗中开篇即以“上党搀天碧玉环”描绘了山水的美丽,翩然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灵动的气息。随后提及“绝河千里抱商颜”,则用“河”与“商颜”的对比,突显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让人联想到壮丽的河山与古老的传统。
“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此句表明自然的美丽在于它的广阔与神秘,同时“灵仙”的概念又使得这幅画面更显得超然脱俗,仿佛一切皆在神的掌控之中。接着,诗人用“造物何如童子戏”来反思,感叹自然的创造之美如同孩童游戏般纯真,显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境界。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何当挈取征西去,画作围床六曲山”,展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渴望以画作记录这一切美好。
这首诗不仅具备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更是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度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展现了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心灵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上党搀天碧玉环”中“搀”字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灵仙”指的是?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和人假山》与王维的《鹿柴》同样以自然为题材,但苏轼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与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的宁静与清新。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在对自然的表现上各自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