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0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03:48
世传王播饭后钟诗,盖扬州石塔寺事也。相传如此,戏作此诗。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三百年,记忆作此讪。斋厨养若人,无益只遗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根据传说,王播在吃饭后写了一首关于钟声的诗,这个故事与扬州的石塔寺有关。听说是这样的,所以我随便写了这首诗。在饥饿中,眼睛迷惑于东西南北,诗情也忘却了吃饭的时间。虽然知道灯是火,但却不知道钟声不是饭。在山中修行的僧人和漂母相比,只能供给我一朵莞尔的笑容。为何三百年来,记忆中仍流传着这样的讽刺?斋厨养活人,但没有益处,只留下祸患。于是我明白了,饭后听钟声,寺中的僧人显然是有慧眼的。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俊逸著称,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哲理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来源于对于古代传说的戏谑和反思,表达了对饮食、生活的哲学思考。在寺庙中,僧人对生活的理解和世俗的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
《石塔寺(并引)》是一首通过对饮食和钟声的描绘,探讨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内心的反思。苏轼通过“饭后钟”这一意象,引发了对“生活与生存”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饥眼眩东西”,表现了在饥饿状态下,人在感知世界时的迷惘,暗示着对物质的追求往往让人失去方向感。同时,诗中“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则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无法区分真正重要的事物,进而导致对生活的误解和追求的偏差。
“山僧异漂母”则展示了苏轼对修行人和世俗生活的对比,表明在简朴生活中,僧人内心的满足与宁静,显然更为珍贵。整首诗在轻松的表述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世俗的调侃,带有一种哲学的意味。通过饥饿与钟声的关系,苏轼也在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生活的反思,尤其是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苏轼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警惕与对内心满足的渴望。
王播饭后写的诗与哪个寺庙有关?
a) 石塔寺
b) 普陀寺
c) 少林寺
答案: a) 石塔寺
诗中提到的“阇黎”指的是?
a) 诗人
b) 僧人
c) 漂母
答案: b) 僧人
诗中“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说明了什么?
a) 人对物质的追求
b) 人对生活的理解
c) 人对智慧的追求
答案: a) 人对物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