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3:07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
间关脉络中,性命寄毛粟。
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
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
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
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
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常疑子善幻,他技杂符祝。
子言吾有道,此理君未瞩。
形骸一尘垢,贵贱两草木。
世人方重外,妄见瓦与玉。
而我初不知,刺眼如刺肉。
君看目与翳,是翳要非目。
目翳苟二物,易分如麦菽。
宁闻老农夫,去草更伤谷。
鼻端有馀地,肝胆分楚蜀。
吾于五轮间,荡荡见空曲。
如行九轨道,并驱无击毂。
空花谁开落,明月自朏朒。
请问乐全堂,忘言老尊宿。
针头尖细如麦芒,针气如车轴般粗壮。
在脉络间,生命仿佛寄托于细小的毛粟。
更何况那清净的眼睛,里面的景象如天烛般明亮。
琉璃般的眼泪贮存着清澈,轻脆而不容触碰。
而你在其中,来回施展你的针法。
闲聊中自如自得,观者不由得缩了脖子。
运针如同运斤,去掉白内障如同拆屋。
常常怀疑你有幻术,他的技艺杂糅符咒。
你说我有我的道理,此理你未曾见。
形体如同尘垢,贵贱如同草木。
世人只重外表,妄加比较瓦与玉。
而我最初不知,刺眼就如刺肉一般。
你看目与翳,翳是翳而非目。
目翳如二物,容易分开如麦与豆。
宁愿听老农夫的道理,去草反而更伤谷物。
鼻端有多余的空间,肝胆分属于楚和蜀。
我在五轮之间,荡荡的看见空曲。
如同行走在九条轨道,驱动却不撞击车轮。
空花谁开谁落,明月自有其辉煌。
请问乐全堂,何必言语询问老前辈。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擅长抒情与描绘自然,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赠眼医天彦若》是苏轼在与一位眼科医生天彦若交往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眼科医术的赞赏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针灸的比喻,探讨了生命、健康与外在表象之间的关系。
这首诗以针灸和眼科医术为主题,苏轼巧妙地运用比喻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他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理解。开头几句通过对针头和气的描述,既展示了医术的精湛,又隐喻了生命的脆弱。随后,诗人转向眼睛的清净与明亮,强调了内在视角的重要性。
诗中对比“目与翳”,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健康不仅在于外表的光鲜,更在于内心的清明。苏轼在此通过“运针如运斤”生动地描绘了医生的技艺,表达了对医术的尊重与赞美。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世人重外而轻内的现象,借以提醒世人应当注重内在的真实与价值。
整首诗气韵生动,结构严谨,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诗歌既有哲理的深度,又不失艺术的美感。诗中苏轼不仅在赞美医术,更是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鼓励人们以更加清澈的心灵去看待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医术的赞美,探讨了健康、生命与内在价值的关系,提醒人们应重视内心的清明与真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针头如麦芒”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诗中提到“目与翳”,翳指什么?
苏轼认为健康与外表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赠眼医天彦若》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涉及对生命的思考,但苏轼更注重医术与内在的清明,而杜甫则在忧国忧民中流露深沉的情感。
以上为《赠眼医天彦若》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内容,希望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