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0:1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0:14:48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作者: 苏轼
一枝风物便清和,看尽千林未觉多。
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将古诗译为白话文,帮助用户理解诗意:
这一枝的梅花,仿佛清风和煦,观赏尽了千林万树,也不觉得多余。
已经习惯了这一切,不必让天女再来询问我的心情如何。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风格洒脱自然,常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友人杨公的梅花诗作之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梅花的理解与欣赏,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本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梅花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存在,更是诗人心境的映照。诗的开头“一枝风物便清和”,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其清新脱俗的气质,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接着,诗人说“看尽千林未觉多”,显示出他对于自然美的包容和深刻理解,仿佛在说,无论多少美丽的风景,最终都不过是心中一枝梅花的清和而已。
“结习已空从著袂”,在此,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已然习惯于这种自然的美,心中满是从容与禅意。而“不须天女问云何”,则更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自在和洒脱,仿佛在说不需要外界的询问,也不需要他人的认同,内心的感受和领悟已然足够。
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恬淡的生活哲学,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内心的追求,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人以梅花为媒介,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足,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
意象词汇:
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主要描绘了什么意象?
诗中“结习已空从著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不须天女问云何”中的“天女”指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