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7:3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7:36:18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全诗翻译:
我发誓要消灭匈奴,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了保卫国家,五千件貂皮锦衣都在胡人的尘土中丧失。
可怜那些在无定河边的尸骨,
他们曾是春闺中梦中的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匈奴”自古以来是中国北方的强敌,汉朝时期多次发生战争。无定河则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场,诗中提到的“春闺梦里人”反映了士兵在生死存亡之际对于亲人和幸福生活的怀念。
作者介绍:
陈陶是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见长,作品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士人的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士兵的决心和牺牲精神,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逝去生命的惋惜。
《陇西行四首·其二》是一首充满豪情和悲壮的边塞诗,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深切的情感。在开篇,诗人以“誓扫匈奴不顾身”表明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展现了士人的壮志和勇气。然而,接下来的“五千貂锦丧胡尘”,则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和无情,富贵的衣物在敌人的尘土中失去光彩,暗示着和平生活的破灭和士兵们的牺牲。
“可怜无定河边骨”,诗人通过感叹无数战士死于沙场,形成一种凄凉的悲歌,令人心生怜悯。而最后一句“犹是春闺梦里人”则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表达了对牺牲者的哀悼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强调了战争带来的撕裂与痛苦。
整首诗在激昂的情感中,流露出深邃的思考,既有对战争的忠诚与英雄主义,也有对生命的珍惜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家国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在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诗人展示了深刻的家国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誓扫匈奴”的意思是什么?
A. 保护自己
B. 消灭敌人
C. 逃避战争
答案:B
“五千貂锦”象征什么?
A. 战斗的胜利
B. 家庭的温暖
C. 战争的破坏
答案:C
诗中提到的“无定河”是指:
A. 一条河流
B. 战争的地点
C. 美丽的风景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写边塞生活,表达了士兵的豪情与对国家的责任感。两首诗在情感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陈陶更强调个人牺牲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昌龄则更多地表现出壮志和豪情。
推荐书目: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