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2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28:55
悲陈陶
杜甫 〔唐代〕
孟冬十郡良家子,
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
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军至。
在孟冬时节,十个郡的良家子弟,
他们的鲜血化作了陈陶泽中的水。
原野辽阔,天空晴朗,没有战争的声音,
四万义军在同一天里死去。
敌人归来,箭上沾满了鲜血,
他们仍然在城市里唱着胡歌,喝着酒。
城里的人们回过头去向北哭泣,
日夜盼望着官军能够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常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盛世与衰亡,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与深刻的历史反思。
创作背景: 《悲陈陶》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苦难深重。诗中描绘了战乱对家庭的摧毁和对社会的影响,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痛心和对亡国之痛的感慨。
《悲陈陶》是一首反映战乱苦难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孟冬时节的描述,展现了战后的惨状和人民的痛苦。开头的“孟冬十郡良家子”不仅指向了十个郡的良家子弟的牺牲,更是象征着无数家庭的破碎与悲痛。接下来的“血作陈陶泽中水”,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令人心痛。
“野旷天清无战声”则突出了战后的宁静与之前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带来一种深深的悲凉感。四万义军同日死,显示了战争的惨烈和牺牲的庞大,直接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接着,敌人归来,唱歌饮酒,这一幕的对比更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无奈与绝望。
最后两句,转向了都人对未来的惆怅与期盼,表现了对官军到来的渴望,反映了民众对和平的期待和对战乱的无奈。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切反思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悲陈陶》是哪位诗人所作?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诗中提到“四万义军同日死”,这一句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人民的欢乐
C) 自然的美丽
诗中“都人回面向北啼”指的是什么?
A) 对北方的思念
B) 对未来的渴望
C) 对战乱的哀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