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5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3:52:51
耒阳知县非知已,
救厄无踪岂忍闻。
若更声名可埋没,
行人定不吊空坟。
耒阳的知县并不是了解杜甫的人,
他在困境中无所作为,怎能忍心听到这样的消息?
如果杜甫的声名还能被埋没,
那么经过的行人一定不会去吊唁这座空坟。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充满了动乱和苦难,尤其在安史之乱期间,生活困苦。此诗表达了对杜甫的缅怀与惋惜,反映了社会对伟大诗人的冷漠与遗忘。
徐照(生卒年不详),是宋代诗人,字子复,以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古人的追思。
徐照写《杜甫坟》时,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借此诗表达对杜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对伟大人物冷漠的失望。
《杜甫坟》是一首充满感情的悼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杜甫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首句“耒阳知县非知已”,直言地方官员对于杜甫的无知,表现出诗人对社会中那些无所作为者的不满。接下来的“救厄无踪岂忍闻”,则是对知县冷漠的斥责,暗示他对杜甫的困境漠不关心,显示出一种社会冷漠的情绪。
第三句“若更声名可埋没”展现了作者对杜甫声名的担忧,认为即便是伟大的诗人也可能被历史遗忘,显得格外悲凉。最后一句“行人定不吊空坟”,以强烈的反讽手法告诫人们,若继续无视杜甫的伟大,最终只会留下空坟无人问津,令人感到无比惋惜。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生动,展现了诗人与杜甫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伟大诗人杜甫的缅怀与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批判,体现了历史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命运。
杜甫的生平影响了哪一部分的诗歌创作?
“耒阳知县非知已”中“非知已”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空坟”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