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3:29
无驳杂者其色,不磷缁者其德。方岩求之不得,后村不求而获。
那些色彩不杂的东西,是因为它们的品德高尚;而那些不被黑暗浸染的东西,是因为它们的德行清白。方岩想要寻找这样的东西,却得不到,而后村的人们并不去追求,却意外地得到了。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季和,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士人普遍追求理想与高洁的品德。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真理和品德的渴求,以及现实中人们追求与获得之间的矛盾。
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寻求与获得之间的微妙关系。开头两句强调了品德与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指出真正的美德应当是无杂质的。接着,诗人通过方岩和后村的对比,反映出有些人虽然在追求理想,但却未必能如愿以偿,而有些人则是在无意中得到了真正的价值。这种对比不仅引发读者思考品德与追求之间的关系,也让人意识到人生的无常与偶然。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全诗结构紧凑,节奏感强烈。同时,诗中并未直白表达感情,而是通过意象的描绘让人产生共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在追求品德与真理的过程中,意外获得的价值。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的同时,也要珍惜生活中无意间获得的美好。
诗中“无驳杂者其色”指的是什么?
A. 纯粹的外在表现
B. 复杂的内心世界
C. 不真实的虚假表现
答案:A
“方岩求之不得”反映了什么?
A. 追求理想的艰难
B. 不理想的生活
C. 自然的规律
答案:A
诗中“后村不求而获”的意涵是什么?
A. 意外的收获
B. 失去的机会
C. 主动的追求
答案:A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为内敛,关注内在的品德与外在的表现之间的关系,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语言表达对于生活的热情与追求。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均展示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