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02:14
留题麟州
范仲淹
宣恩来到极西州,
城下羌山隔水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
原封丞相富人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范仲淹在极西的麟州所见的情景。诗中提到他来到这个地方,看到城下的羌山与流水相隔的景象,却没有看到农田和桑树,反而看到的是烽火的景象。最后一句提到原本富有的丞相和侯爵,如今却显得空无一物,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著称,主张改革政治,关心民生,作品风格豪放,兼具理性与感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和内部动乱的阶段。范仲淹在担任地方官员时,目睹了战乱所带来的破坏与民众的苦难,因此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忧虑。
《留题麟州》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因战乱而荒芜的画面。诗的开头“宣恩来到极西州”即点明了地理位置的偏远,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描写通过“城下羌山隔水流”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寥落与遥远,羌山的高耸与水流的奔涌形成强烈的对比,象征着人们在战火中无处寄托的思绪。
“不见耕桑见烽火”是全诗的核心思想,直接表明了从富饶的农业生活转向战乱的悲惨现实。这里包含了对农耕文明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性的深刻反思。最后一句“原封丞相富人侯”则将个人与历史的兴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权力与财富的脆弱,暗示着即便是曾经的富人,也难逃战乱的摧残。
整首诗充满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思考,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对民众深切的关怀,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民众苦难的关怀。范仲淹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变迁,揭示出权力与财富的相对性,发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羌山”象征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丞相富人侯”意在表达什么?
诗中的“烽火”主要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范仲淹的《留题麟州》与杜甫的《春望》有相似之处,均在描绘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破败的忧虑与对人民苦难的关怀。两者都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共鸣。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