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9:50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
夭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
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
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
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
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
有声若江湖,有心若金璧。
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这两棵松树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清风从未停歇。它们挺拔地伸向庭院,仿佛双龙在思念雷电。难道没有桃李那样的姿态吗?只是它们被贬低,不是正派的颜色。难道没有兰花和菊花的芬芳吗?只不过它们的清德更为珍贵。万木怨恨于摇落,唯有这松树如春山般青翠。由此可知天地的威严,也在于对岁寒的珍惜。它的声音如江河湖海,它的心境如金璧一般。它是君子的材料,因此每次相见都倍感亲切。或许它自然会变成补天的石头。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岳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强调君子的责任和道德。
《岁寒堂三题》为范仲淹在岁寒堂创作,展现他对松树的赞美和对君子品德的推崇,表达了他在政治和人生中的理想追求。
《岁寒堂三题 其二 君子树》是一首通过松树表达君子品德的诗作。诗中以“松”作为主线,象征着坚韧、高洁的品德。在诗的开头,诗人通过“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展现了松树的生机与坚韧,清风的存在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清白的名声。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提到“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对比松树与桃李,强调了桃李的美丽与世俗的认可,但却不如松树般高洁。这里不仅是在赞美松树的外表,更是在赞颂其内在的品德,反映了诗人对道德的重视。
“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在对比之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松树在寒冬中的坚持与生机。它在万木凋零之际,依然显得青翠,体现了松树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最后,诗人将松树与君子的品德相联系,强调君子应如松树般高洁、坚韧,面对世俗的贬低,依然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君子的向往,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范仲淹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整首诗歌通过松树象征君子,传达了对高洁品德的向往和推崇,强调在世俗中坚持内心的高尚与坚韧。
诗中提到的“二松”象征什么?
“岂无桃李姿”中的“桃李”指的是什么?
诗中“化为补天石”意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