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3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39:45
为赵法师别造精院过院赋诗
作者: 李隆基 〔唐代〕
宗师心物外,为道运虚舟。
不恋岩泉赏,来从宫禁游。
探玄知几岁,习静更宜秋。
烟树辨朝色,风湍闻夜流。
坐朝繁听览,寻胜在清幽。
欲广无为化,因兹庶可求。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宗教哲学的追求,尤其是道教思想的向往。诗中提到,真正的宗师心境超脱于外在的物质世界,像一只顺风而行的虚舟。他不再留恋山水风景,而是选择在宫廷中游历。探讨深奥的道理已经有多少年,习惯静默的心境在秋天更为合适。看着烟雾缭绕的树林,分辨出晨曦的色彩,能听到夜晚潺潺的流水声。他在朝廷中品味繁华,寻找那份清幽的胜地。想要广泛地传播无为的道理,借此良机或许可以实现。
诗中涉及的“无为”思想源于《道德经》,强调顺应自然、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这种哲学思想在唐代受到广泛推崇,尤其在文人墨客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作者李隆基在诗中展现了对道教哲学的倾慕,反映了他对超然物外的心境的追求。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律诗的结构,整首诗流畅而自然,具有很强的音乐感。诗中通过对“宗师”的描写,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作者以“虚舟”来比喻内心的自在与自由,反映出一种道教的哲学思想。李隆基在诗中所表现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物质的淡薄,折射出一个统治者在权力与精神追求之间的挣扎与平衡。
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比如“烟树”、“朝色”、“夜流”,不仅营造出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也促进了诗的情感表达,表现出寻求内心平和的渴望。在文化背景上,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诗人用这种方式探索与自我和解的道路,展现了人性深处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全诗在意境上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清幽,读来让人心神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精神的超越与内心的宁静,体现了道教的无为思想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无欲无求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虚舟”象征什么?
A. 物质享受
B. 心灵的自由
C. 权力的追求
D. 社交活动
“烟树辨朝色”中的“朝色”指的是什么?
A. 黄昏的色彩
B. 清晨的色彩
C. 正午的色彩
D. 夜晚的色彩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渴望
C. 对世俗的留恋
D. 对友谊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