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5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8:53:22
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
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这首诗描述了河流在千里之处蜿蜒曲折,关口限制着通往两个京城的道路。诗人在感慨中指出,所依靠的不是德行,而是设下险要的关口,以至于才能保持安定。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第六位皇帝,庙号玄宗,年号开元。他在位期间,国家繁荣,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文学艺术的成就非常显著。李隆基本人也是一位诗人,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创作背景:
《潼关口号》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对国家安定的思考。在唐朝盛世的背景下,李隆基意识到光靠德行并不足以维持国家的安定,设下险要关口则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
《潼关口号》是一首简练而富有深意的诗,诗的开头以“河曲回千里”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河流蜿蜒,象征着时间的漫长与历史的悠远。接着转入“关门限二京”,将自然景观与政治地理结合,表现出关口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诗人以此感慨,认为国家的安定并非单纯依靠道德的感召,而是需要实际的防御措施。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政治哲学,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思考。
此外,诗中透出一种对时局的无奈感,李隆基似乎在反思当时的统治者,虽有德行,但在面对外敌时,往往显得无力。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使得这首诗在历史长河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强调现实政治中的防御意识,反映了历史上对德治与法治、道德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复杂探讨。诗人通过对自然与地理的描绘,引发对国家安全的深思,体现出身为统治者的责任感与忧虑。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有现实意义,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诗人对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二京”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河曲”的意思是?
诗人认为国家安全应该依赖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李隆基的《潼关口号》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李隆基更注重于政治与安全的关系,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抱负,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