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41:07
原文展示:
凉吹萧骚,湖阴黯惨,乱愁如苇。危亭漫倚。动相思,满空际。游情欲与孤云去,还又觉身心倦矣。掩尘菱哽咽,韶华犹在,未应憔悴。难恃。书生意。看寥落江山,居然万里。少年悲泪。凭高能湿天地。殊乡纵有春如海,终不似家山信美。但愿得早归来,明日霜飙又起。
白话文翻译:
微凉的风吹动着萧瑟的乐声,湖面阴暗而惨淡,心中的忧愁如同杂乱的芦苇。倚靠在高高的亭子上,心中满是思念,漫天云际都被我的情思填满。游荡的情感想要随孤云而去,却又感到身心疲惫。掩面泪流,心中不禁感叹,青春尚在,怎能如此憔悴。难以依靠的书生情怀,望着那苍茫的江山,竟然已经万里之远。年轻时的悲泪,让我在高处也能湿透天地。虽然他乡的春光如海般绚丽,终究不似家乡的美好。只愿能早日归来,明日的霜风又将起。
注释:
- 凉吹萧骚:凉风吹动乐器的声音,形容环境的凄凉。
- 湖阴黯惨:湖面阴暗而惨淡,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气氛。
- 乱愁如苇:愁绪繁杂,如同杂乱的芦苇丛。
- 危亭漫倚:在高亭上随意倚靠,表现出一种无所依靠的孤独感。
- 动相思:思念的情感涌动,难以抑制。
- 游情欲与孤云去:渴望将游荡的情感随孤云而去。
- 掩尘菱哽咽:用手掩面,因而泪水流下。
- 书生意:书生的理想与情怀。
- 寥落江山:广袤空旷的江山,表现出一种苍凉感。
- 殊乡纵有春如海:异乡虽然有如海般的春天。
- 家山信美:家乡的美好是无法替代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永正,现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月下笛 立秋日有寄》创作于立秋时节,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感,反映出对青春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该诗以清新而凄凉的意境为主,描绘了立秋时节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便以“凉吹萧骚”点明了秋的气息,结合“湖阴黯惨”,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忧伤的氛围。诗人在高亭漫倚,思绪随风而动,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游情欲与孤云去”,在此句中,诗人内心的游荡情感渴望随孤云而去,但又被现实的疲惫所困,反映出对自由的向往与无奈。后面的“掩尘菱哽咽”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悲伤的情绪在此时达到顶点,既有对青春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诗人以“但愿得早归来”收束,表达出对归乡的渴望。整首诗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吹萧骚:引入秋意,渗透着萧瑟的气氛。
- 湖阴黯惨:营造出阴郁的环境,与内心的愁苦相呼应。
- 乱愁如苇:心情复杂,难以理清,表现出一种混乱的情绪。
- 危亭漫倚:无所依靠的孤独感在此刻得以体现。
- 动相思,满空际:思念之情弥漫于空中,无法自拔。
- 游情欲与孤云去:渴望逃避,但又无法真正离去。
- 掩尘菱哽咽:强烈的情感无法掩饰,泪水流下。
- 韶华犹在,未应憔悴:青春尚在,感叹岁月的无情。
- 难恃:无法依靠的情感,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 看寥落江山,居然万里:目睹广阔的江山,心中感到孤寂。
- 少年悲泪:年轻时的悲伤,深刻而持久。
- 凭高能湿天地:在高处也能感受到天地的悲凉。
- 殊乡纵有春如海:异乡的春天虽美,却无法替代家乡的温暖。
- 终不似家山信美:对家乡的美好念念不忘。
- 但愿得早归来:渴望早日归乡,心中充满期待。
- 明日霜飙又起:预示着秋天的寒冷即将来临,情感更加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乱愁如苇”,形象地将愁苦比作杂乱的芦苇。
- 拟人:情感被赋予了生命,表现出思念的力量。
- 对仗:如“少年悲泪,凭高能湿天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描绘了立秋时节的自然景色,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凉风:象征秋天的来临,带来几分凄凉。
- 湖阴:湖水的阴暗,象征内心的沉重与忧愁。
- 孤云:象征游荡的思绪,无法归属。
- 书生意:象征理想与追求,带有一丝无奈的色彩。
- 霜飙:象征寒冷的到来,预示着秋冬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凉吹萧骚”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游情欲与孤云去”中的“孤云”象征什么?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
- B. 凄凉
- B. 孤独
- B. 渴望归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陈永正:杜甫的诗作多描绘社会现实与个人境遇,情感深沉;而陈永正则更注重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细腻而充满思考。
- 李白 vs 陈永正:李白的诗歌常以豪放著称,而陈永正则在细腻的情感表达上更为突出,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
- 《陈永正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