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1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9:17:34
突兀高塔出。势崚嶒荆轲山上,傲然孤立。荒径不修人行少,草色春来未碧。残旧损风催雨逼。一抹淡烟村落远,看纵横阡陌真沉寂。踯躅久,日之夕。似闻飒飒西风疾。正悲歌,萧萧易水,座中皆泣。壮士头颅酬知己,或曰原非为国。叹后世轻讥苛责。不解此塔凭谁造,岂二千年前丹之迹?除暴虐,是为德。
高耸的塔在荆轲山上孤独地伫立,周围的景色陡峭而险峻。荒废的小路鲜有人走,春天的草色还未变得青翠。风雨侵蚀着这座古老的塔,已显得残旧。一缕淡淡的烟雾从远处的村落飘来,纵横的田间小路显得格外寂静。我在这里徘徊已久,夕阳西下,似乎听见西风呼啸而过。悲歌响起,易水之畔,座中人都为之泪流满面。壮士的头颅为知己而献,然而有人说这并非为了国家。叹息后人轻易指责、讥讽,不明白这座塔是由谁建造的,难道不是两千年前留下的痕迹?除暴安良,才是真正的德行。
荆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他为了报国而刺杀秦王,最终未能成功,反而以悲壮的方式结束了生命。此诗通过描绘荆轲塔,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其行为的思考。
蔡淑萍,生于当代,是一位从事古典诗词创作的诗人。她的作品常常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金缕曲 谒荆轲塔》创作于对历史英雄的追思之际,作者通过荆轲塔表达对壮士精神的尊重与对时局的思考。
这首诗以荆轲塔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孤立、苍凉的环境,暗示历史的沉重与英雄的悲壮。诗的开头,作者通过“突兀高塔出”和“势崚嶒荆轲山上”描绘出荆轲塔的雄伟与周围环境的险峻,给人一种孤独与压迫感。诗中提到的“荒径不修人行少,草色春来未碧”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人迹罕至的冷清,表现出对于历史的思考。
进入诗的高潮,作者提到“正悲歌,萧萧易水,座中皆泣”,这里不仅仅是对荆轲的怀念,更是对英雄悲剧命运的感慨。诗中提到“壮士头颅酬知己”,让人思考忠诚与牺牲的价值,作者质疑后世对英雄的轻视与讥讽,体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最后,诗人以“除暴虐,是为德”总结,强调道德与正义的重要性,表明即使历史被误解,英雄的精神依旧值得铭记。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与反思,表达了对忠诚、正义和英雄精神的追求,同时也对后世对英雄的误解表示惋惜。通过荆轲塔,诗人传达出对暴政的不屈反抗和对道德的坚守。
诗中提到的“突兀高塔”象征着什么?
“正悲歌,萧萧易水,座中皆泣”描述了什么场景?
诗中提到的“除暴虐,是为德”强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