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山居秋暝》

时间: 2025-04-26 03:26:10

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6:10

原文展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空山在新雨过后,傍晚时分的秋天气息。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林洒下,清泉在石头上潺潺流淌。竹声阵阵,归来的浣女在竹林间嬉戏,莲叶轻轻摇动,渔舟悄然滑过。春天的花朵随意凋谢,但王孙却可以在这美丽的秋景中留连忘返。

注释:

字词注释:

  • 空山:指无人的山野,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新雨:指刚刚下过的雨。
  • 晚来秋:表示傍晚时分的秋天。
  • 明月:指明亮的月光。
  • 松间:松树之间。
  • 清泉:清澈的泉水。
  • 石上流:流淌在石头上的水。
  • 竹喧:竹子发出的声音。
  • 归浣女:归来的洗衣女。
  • 莲动:莲花在水面上轻微摇动。
  • 下渔舟:指渔船在水中行驶。
  • 随意:随便、随心所欲。
  • 春芳:春天的花香。
  • 王孙:王孙指的是王室子弟,代表有身份的人。

典故解析:
王维的“王孙”可能是指他自己,表达出他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与满足,体现了隐居生活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阮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山居秋暝》创作于王维隐居于山中时,描绘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反映了他对官场的厌倦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山居秋暝》是一首典型的王维风格的山水诗,展现了自然之美与隐居生活的宁静。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通过“新雨”和“晚秋”这两个意象,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仿佛一场雨后,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整个山野变得愈发清丽。接下来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以明月和清泉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后半部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生活气息,竹声、浣女、渔舟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画面。最后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以及对秋天的感慨,暗含了他希望留在这宁静天地的愿望。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王维对山居生活的向往,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情感,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空山新雨后”:指雨后的山中,空气清新,环境宁静。
  • “天气晚来秋”:傍晚时分,已是深秋,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 “明月松间照”:明亮的月光照耀在松树之间,营造出宁静幽静的氛围。
  • “清泉石上流”: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声音悦耳动听。
  • “竹喧归浣女”:竹林中传来归来的浣女的欢声笑语,增添了生活气息。
  • “莲动下渔舟”:莲叶随波轻摇,渔舟缓缓驶过,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 “随意春芳歇”:春天的花香虽然已经消逝,但秋天的美景依然让人流连。
  • “王孙自可留”:即使春天已去,身为王孙的我仍然可以在此地留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拟人:如“竹喧”、“莲动”,通过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表现手法,增强诗的生动性。
  • 比喻:用“王孙”隐喻高洁的情操与不羁的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居的秋夜,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山:象征宁静与幽远。
  • 新雨:象征新的开始与清新的气息。
  • 明月:象征高洁、明亮的理想与追求。
  • 清泉:象征生命与流动的美。
  • 竹喧、莲动:代表生活气息与自然的和谐。
  • 王孙:象征身份与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空山新雨后”的意思是:
    A. 山中有人
    B. 山中无人,刚下过雨
    C. 山中有新雨

  2. “明月松间照”中,照耀的对象是:
    A. 竹子
    B. 松树
    C. 石头

  3. “随意春芳歇”中的“春芳”指的是:
    A. 春天的花香
    B. 春天的雨
    C. 春天的阳光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展现了对月光和自然的赞美。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两者均描绘了山中的宁静生活,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之美,孟浩然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维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王维的《山居秋暝》,感受其诗中蕴含的自然美与人生哲理。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春芳歇(xiē),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相关查询

醉歌赠邹孝忠 甲申中秋夕成伯寅叔孟嘉复携酒弇园楚人李惟祯来不疑辈在焉颇具歌吹之乐得一首 送友人建康入道 送交代吴共叔师礼 金陵秋夜与彭寅之汤子重步月 题卫明铉山水小景为管伯铭赋 四次韵 君子行 新居城二首 其二 张夏山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趁汉 无家无室 无字旁的字 艮字旁的字 趁火打劫 冰消冻解 虎字头的字 闪误 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耳字旁的字 包含倦的成语 霜结尾的成语 途程 吸新吐故 惹灾招祸 足字旁的字 三阳开泰 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遒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