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5:10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一位蜀地的僧人抱着绿色的古琴,从峨眉山的西边缓缓走下。
他为我轻轻一挥手,仿佛听到了无数山谷中松树的声音。
我的心灵如流水般得到洗涤,余音仿佛渗入了寒霜的钟声。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将碧绿的山峦染上了暮色,秋天的云彩也变得层层叠叠。
《听蜀僧濬弹琴》是一首描写音乐与自然景色相融合的五言律诗。开头两句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描绘了蜀地僧人抱琴的形象,生动而富有画面感。接着,诗人通过“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比喻,将弹琴的动作与自然的声音相结合,表达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这里的“万壑松”不仅是对自然声响的描绘,也是对音乐意境的升华。第三、四句则进一步深化了音乐对心灵的冲击,“客心洗流水”形象地表现了他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洗净与升华,余响如“霜钟”,既冷清又悠远,仿佛在时空中回荡。最后两句“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以景结情,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在整首诗中,音乐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构成一种和谐的意境,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此诗表达了音乐的魅力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的“蜀僧”是指哪个地区的僧人?
A. 四川
B. 云南
C. 湖南
D. 贵州
“如听万壑松”中的“万壑”指的是:
A. 千山万水
B. 无数山谷
C. 很多松树
D. 高山大川
本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A. 人生哲理
B. 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C. 个人情感
D.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 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 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