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6:24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作者:杜牧 〔唐代〕
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
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傍晚,原本约好与朋友沈十七一起游樊川,但朋友未能如约而至,诗人独自感受自然的景色。诗人通过描绘川流映照着夕阳的美丽,山色正值秋季的庄重,竹林的稀疏与密集,和岩石泉水的潺潺流淌,传达了他独处的宁静与思绪。最后,诗人提到杜村的潺潺水流,自己在晚间漫步时看到垂钩的渔人,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政治家,以诗才而闻名。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尤其擅长五言绝句,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
这首诗创作于秋天的傍晚,正值自然景色最为迷人之际。诗人本与友人约定游玩樊川,但因故未能成行,独自游览的情景引发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是一首描绘秋晚自然美景的诗作,展现了杜牧对孤独与自我反思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交代了未能如约而至的友人,诗人内心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接下来的描绘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词句中的“川光初媚日”与“山色正矜秋”,不仅描绘了夕阳与秋色的美丽,更传达出一种安静而深远的哲理。在自然的景色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孤独的美,尽管身处人迹罕至之地,他却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这份宁静。
从诗的最后一句“晚步见垂钩”可以看出,诗人虽独游,却并不感到孤单,反而被周围的自然与人文气息所包围。这种宁静的美感不仅让人感到舒适,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通过细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整首诗反映了杜牧在孤独中与自然对话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未至的惋惜,同时也显示了独自游玩的自在与惬意。诗人通过描绘秋晚的美景,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人原本约定与谁一起游樊川?
诗中描绘的秋天的山色给人什么感觉?
“川光初媚日”中的“媚”字可以理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