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1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11:06
萧郎白马远从军,落日樊川吊紫云。
客里莺花逢杜曲,唐朝春恨属司勋。
高谈泽潞兵三万,论定扬州月二分。
手折夫容来酹酒,有人风骨类夫君。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俊的年轻士兵骑着白马远赴战场,夕阳下,诗人站在樊川边感怀紫色的云彩。在异乡的莺花间,听到杜甫的诗曲,令人唏嘘不已,仿佛唐朝的春愁与司勋相连。诗人高谈阔论,提到泽潞的三万大军,讨论着扬州的月亮如何分割。最后,诗人折下一枝花来洒酒,感慨其中有人的风骨与那位夫君相似。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浩然,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他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袁枚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
《杜牧墓》创作于清代,正值袁枚人生的成熟期。诗中怀念杜甫的情感与对士兵的慨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年轻士兵的远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杜甫的敬仰与对春愁的感怀。在“萧郎白马远从军”中,诗人塑造了一个英俊、勇敢的形象,展现了士兵的豪情与壮志。接下来的“落日樊川吊紫云”则用自然景象映衬士兵心中的忧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客里莺花逢杜曲”一句,突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杜甫的诗曲与春愁交融,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感叹。“高谈泽潞兵三万”一句,表现出士人高谈阔论的气概,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未来的期盼。
最后一句“手折夫容来酹酒”,则是诗人的自我感慨,酒中的伤感与花的美丽交织,形成了对生命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历史的沉重思考,也有对美好生命的珍惜与感慨,展现了袁枚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
整首诗通过对士兵的描绘与杜甫的缅怀,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生命的思考。诗人感慨时局动荡,英雄难再,同时也对美好生命和理想人格寄予厚望,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意识与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萧郎”指的是什么?
“落日樊川吊紫云”中,云的颜色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杜曲”指的是谁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