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5:35
澶渊
袁枚 〔清代〕
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亲征。
满朝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
这条路通向澶河,河水清澈见底,曾经映照过我亲自出征的身影。
朝廷中满是面色苍白的官员,三次迁移议论,一个黄旗的万岁声响彻。
钱币不多,百姓已经困苦,燕云之地的祸患无从消除。
行人骑马停在秋风中,懊恼于孱弱的国王早早退兵。
《澶渊》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作,袁枚通过澶河的清澈水流引发对过往亲征的回忆,表达了对国家实际状况的深刻反思。全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鲜明,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现实的忧虑。开头的“路出澶河水最清”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还隐含了对过往美好记忆的追溯,而“满朝白面三迁议”则直接指向当时政治的混乱。通过对比,诗人意在揭示出表面光鲜的政权下,实际却是民众的困苦与不安。“金币无多民已困”一句,真实而直白地反映出经济的潦倒和人民的疾苦,这种忧虑与对统治者的批判交织在一起。最后两句则通过“行人立马秋风里”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失望,折射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失望,反映出清代末期的社会动荡。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白面”指的是:
填空题:诗中“金币无多民已困”反映了当时___的社会状况。
判断题:诗中的“燕云”指的是南方敌国。(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袁枚的《澶渊》与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杜甫更加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袁枚则侧重于对统治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