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赠别二首》

时间: 2025-04-26 00:31:36

诗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31:36

赠别二首

作者: 杜牧 〔唐代〕

类型: 七言绝句


原文展示: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第一首:少女轻盈柔美,十三岁正是豆蔻年华,正值二月初春。尽管春风满十里扬州路,却不及卷起珠帘的景色来得美好。
第二首:多情的人似乎却没有情感,唯有在酒杯前的微笑显得无比苍白。蜡烛似乎也有心,依依惜别,直到天明流下泪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娉娉袅袅: 形容女子轻盈柔美的姿态。
  • 豆蔻: 指豆蔻年华,少女的年纪。
  • 春风十里: 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色。
  • 卷上珠帘: 指将珠帘卷起,意味着告别的情景。
  • 樽前: 酒杯前。
  • 蜡烛有心: 蜡烛似乎也有情感。

典故解析:

  • “豆蔻年华”出自古典文学,常用来形容年轻女孩的青春年纪。
  • “春风十里”是形容春天的美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唐代著名诗人,以绝句闻名,风格清新,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牧任职扬州期间,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友人或爱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反映了当时盛行的送别文化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赠别二首》是杜牧表达离别情感的经典之作,诗中充满了对青春的赞美和对离别的惆怅。第一首通过描写少女的美丽与春天的景色,表现出一种青春的朝气和美好的期盼。第二首则更深入地探讨了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蜡烛的泪水象征着对时间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感慨。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离别时的悲伤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青春的眷恋与珍惜。通过对比春风与卷帘的意象,诗人传达了对美好瞬间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娉娉袅袅十三余: 描绘出少女的轻盈,强调青春的美好。
  2. 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暗喻少女初长成,二月初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3. 春风十里扬州路: 描绘扬州的春天,景色如画。
  4. 卷上珠帘总不如: 表达对离别的惋惜,尽管美景在眼前,却敌不过那一刻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蜡烛有心”比喻蜡烛象征离别的情感。
  • 拟人: “蜡烛有心”赋予蜡烛以情感,使得离别的氛围更为浓厚。
  • 对仗: 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离别、青春与情感展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惋惜,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 象征温暖与生机,代表着希望与美好。
  • 豆蔻: 象征青春与美丽,承载着少女的梦与期望。
  • 蜡烛: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娉娉袅袅”形容的是哪一类的人物?

    • A) 老人
    • B) 少女
    • C) 小孩
    • D) 男子
  2. 在诗中,蜡烛的泪水象征着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离别的悲伤
    • C) 友情
    • D) 爱情

答案:

  1. B) 少女
  2. B) 离别的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离别情感,但更加强调家庭和亲情的牵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赏析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相关查询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四六 寇忠悯公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四五 吕文穆公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四四 曹武惠王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一四三 赵韩王 信士有赠袍服者赋诗酬之 白金小还丹歌 其八 白金小还丹歌 其七 白金小还丹歌 其六 白金小还丹歌 其五 白金小还丹歌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比物此志 春回大地 死亦瞑目 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热灰 虎字头的字 用字旁的字 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木字旁的字 犹豫不决 跨下桥 谋夫孔多 徒水 黽字旁的字 镶边 深藏远遁 閠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