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贾生》

时间: 2025-04-26 03:38:22

诗句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8:22

原文展示:

贾生
作者: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宣室中,求贤者到处寻找被逐的臣子,贾谊的才华和风采是无人能比的。可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空虚的席位无人问津,却只关注鬼神而不关心百姓的生死。

注释:

  • 宣室: 古代宫殿中的一处,常用来形容求贤之地。
  • 逐臣: 被逐出朝廷的臣子,指贾谊等人。
  • 贾生: 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 前席: 指席位,这里用来象征贾谊的才华。
  • 苍生: 指百姓,强调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 鬼神: 指神灵,隐喻那些不切实际的事务。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蕴藉,晚唐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诗风以感伤、细腻著称,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朝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政治腐败之时。李商隐对当时社会的现状感到失望,特别是对统治者对百姓生活的漠视。

诗歌鉴赏:

这首《贾生》通过对贾谊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有才之人的惋惜和对政治无能的批判。诗中“求贤访逐臣”的图景,展现出当时对人才的渴求与无奈。贾谊虽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遭到贬谪,体现了“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孤独与无奈。李商隐通过“可怜”的情感表达了对贾谊遭遇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权者对民生的漠视。他们不关注百姓的生活和苦难,却沉迷于对鬼神的崇拜,这反映了政治的荒诞与冷漠。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李商隐对人道主义的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宣室求贤访逐臣: 描绘了一个求贤的场景,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望。
    2. 贾生才调更无伦: 赞美贾谊的才华无人能比,强调其独特的地位。
    3. 可怜夜半虚前席: 表达对贾谊才华未被重用的惋惜,席位空虚象征无人问津。
    4. 不问苍生问鬼神: 批判当权者的无能与对民生的漠视,揭示了社会的冷酷。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求贤”和“逐臣”,形成对比。
    • 比喻: “前席”比喻贾谊的才华与地位,空虚则是对其遭贬的形象表现。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贾谊的赞美与对时局的批判,表达了对有才之人的惋惜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贾生: 代表了有才之人,象征着被埋没的才能。
  • 前席: 象征着未被重用的才华,暗示对政治环境的不满。
  • 苍生: 体现对百姓生活的关心,揭示出统治者的无能。
  • 鬼神: 代表迷信和对虚幻事物的追求,批判对现实的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贾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贾谊
    c) 杜甫

  2. 诗中“可怜夜半虚前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贾谊的赞美
    b) 对贾谊遭贬的惋惜
    c) 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3. 诗歌中提到的“苍生”指的是? a) 神明
    b) 百姓
    c) 士人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
  • 诗词对比: 比较李商隐的《贾生》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人才和百姓的关注,但李商隐更侧重于才华的惋惜,而杜甫则强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全集》
  • 《唐代诗歌研究》

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相关查询

谒金门 谒金门(早梅) 谒金门 谒金门 满江红(登长沙定王台和南轩张先生韵) 瑞鹤仙(鄂州) 瑞鹤仙(嘲博见楼) 瑞鹤仙(栽梅) 减字木兰花 南乡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魚字旁的字 责譬 老鼠见猫 不治之症 包含藏的成语 金玉满堂 疑心生暗鬼 示字旁的字 最初 进斝 率亮 杂结尾的成语 税入 面面俱圆 骨字旁的字 鬲字旁的字 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