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夜雨寄北》

时间: 2025-04-26 00:33:27

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33:27

原文展示:

夜雨寄北
作者: 李商隐 〔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白话文翻译: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却没有确切的日期。
巴山的夜雨使秋天的池塘水位上涨。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剪烛共话,
再回忆巴山的夜雨呢?

注释:

  • :这里指“你”,是对朋友或爱人的称呼。
  • 归期:回家的日期。
  •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日期。
  • 巴山:指巴蜀地区的山脉,常用来代指四川。
  • 夜雨:夜晚下的雨,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涨秋池:秋天的池塘因雨水而上涨,暗示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变化。
  • 共剪西窗烛: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形象地描绘出温馨的团聚场景。
  • 却话巴山夜雨时:再谈论巴山的夜雨,表明对过往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他以其深邃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闻名,诗风往往带有隐晦和哀伤的色彩。李商隐生活在动荡的时代,政治腐败、战乱频仍,使他的诗歌中常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作于李商隐身处晚唐动荡之际,诗人因仕途不顺而远离故乡,寄情于夜雨,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对团聚的渴望。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夜雨寄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思念之情。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直接点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接下来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则以自然景象映衬内心的情感,夜雨使池水上涨,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情感的寄托,通过自然反映出孤独与忧伤。

“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剪烛共话的场景浓郁而温馨,仿佛在描绘一个理想中的温暖夜晚。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情感愈加深厚。在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不禁回忆起过去的点滴,显示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问归期未有期:直接引入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归期的期待却无奈地没有答案。
  • 巴山夜雨涨秋池:将自然环境与内心情感结合,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
  • 何当共剪西窗烛:描绘理想团聚的场景,反映出强烈的愿望和渴望。
  • 却话巴山夜雨时:再谈往事,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雨”比作思念的寄托。
  • 拟人:雨水“涨”池,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团聚的渴望,展现了李商隐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深沉而细腻,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雨:象征思念和孤独,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巴山:代表故乡和过去的美好时光。
  • 秋池:暗示时光流逝和内心的变化。
  • 西窗烛:象征温暖的团聚和人际关系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夜雨寄北》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李商隐
    D. 白居易

  2. 诗中“巴山”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浙江
    B. 四川
    C. 广东
    D. 湖南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生活的享受

  4. 诗中提到的“西窗烛”象征着什么? A. 离别
    B. 团聚
    C. 伤痛
    D. 朝霞

答案:

  1. C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离散的思念和对家国的忧虑,但李商隐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在更大范围内表现对国家的关怀和忧虑。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诉求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词解析》
  • 《唐代诗人传记》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君问归期(qī)未有期,巴山夜雨涨(zhǎng)秋池。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共剪(jiǎn)西窗烛(zhú),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什么时候。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相关查询

题王允达中书所藏宋仲珩草书卷后 贺周原已得男再用瓜祝韵 读杨尚宝叔简漷县怀蒙泉岳翁诗有感次韵 再用韵促诸秋官和章 立春后一日席上次若虚韵 次韵答若虚 次韵答时雍 雪再作再叠前韵聊用自咏 仁辅以诗见款复用前韵并柬方石 方石坚卧累日忽与仁辅联句见答始悟其为合从计赋此挑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愧灼 伤筋动骨 衣冠扫地 讨饶头 玉珧 立刀旁的字 砥砺名节 耻居人下 韋字旁的字 舌字旁的字 言字旁的字 包含拜的词语有哪些 脱祸 鬥字旁的字 驻颜益寿 火色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