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7:23
高阁凭栏槛,中军倚旆旌。
感时常激切,于己即忘情。
河华屯妖气,伊瀍有战声。
愧无戡难策,多谢出师名。
秉钺知恩重,临戎觉命轻。
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隐隐摧锋势,光光弄印荣。
鲁连真义士,陆逊岂书生。
直道宁殊智,先鞭忽抗行。
楚云随去马,淮月尚连营。
抚剑堪投分,悲歌益不平。
从来重然诺,况值欲横行。
在高阁上凭栏而立,中央军队正倚靠着旗帜。
对时局感到常常激动,常常忘却自己的情感。
河华地区弥漫着妖气,伊瀍河边传来战斗的声音。
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平定动乱的谋略,感谢你出征的荣耀。
手握权杖,深知恩情重大,临阵作战却觉得生命轻如鸿毛。
肱股之力仰望高山,唇齿相依依赖长城。
隐隐到处摧毁敌人的锋芒,光辉闪耀中显得荣耀。
鲁连确实是义士,陆逊又算得上书生吗?
正道哪里能与智慧相提并论,先发制人却能出奇制胜。
楚云随马而去,淮水的月亮依旧连着营地。
抚剑可惜无分,悲歌愈加不平之事。
一向重视诺言,更何况在此时正值横行之际。
作者介绍:高适(约702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职于边疆,作品多以军旅、边塞为题材。他的诗风雄浑豪放,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边疆频繁发生战乱的时期。诗人因应时局与节度使贺兰大夫的交往而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英雄豪杰的敬佩之情。
高适的《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是一首以边塞为背景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英雄的崇敬。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通过高阁的视角,展现了军队的气势和对国家安危的思考。开篇以高阁为引,展现了诗人对局势的观察;中间部分则通过对河华和伊瀍的描写,强调了战争的紧迫感。
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国家动乱时的无奈与愧疚,认为自己缺乏平定动乱的能力,流露出对贺兰大夫出征的感激之情。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引入鲁连和陆逊,展示了忠诚和智慧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对英雄的敬仰与对时局的无奈。最终以抚剑而叹的悲歌收尾,更加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不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对比效果。如“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使用对仗,表现出国家安危的紧密联系。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对英雄豪杰的钦佩,以及对个人无能的懊悔之情,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家国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鲁连”是指:
a. 一位将军
b. 一位义士
c. 一位书生
诗人对贺兰大夫的感情是:
a. 感激
b. 嫉妒
c. 无所谓
“楚云随去马”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离别的悲伤
c. 战斗的激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适的《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英雄豪情,但高适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和国家的危机,而王之涣则是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