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0:21
高适《登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在陇头远行的旅客,陇上流水不停地分流。
流水似乎没有尽头,而行人却未曾停歇。
我浅薄的才智只够支撑一命,而孤独的剑则适合千里远行。
难道不思念故乡吗?这份情感一直都是自知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无特别典故,但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在唐诗中常见,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
作者介绍: 高适(703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出生于古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他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生活和思乡情感。
创作背景: 《登陇》创作于高适游历边疆或行旅途中,表现了他作为游子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登陇》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以“陇头远行客”引入,设定了诗歌的背景与主角,表现出旅人的孤独与无奈。接着,诗人通过“流水无尽期”描绘了自然的流动与时间的无情,暗示了人的流浪与归属感的缺失。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一句,诗人以自谦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奈,同时“孤剑”一词不仅象征离别,还暗示了对生活的抗争与坚持。最后以“岂不思故乡”作结,直抒胸臆,表现了深厚的思乡之情,令人感受到旅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高适对生活的敏感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旅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了人们在流浪生活中对故乡的渴望与思念,反映了人性对归属感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陇头远行客”中的“陇”指什么?
全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孤剑适千里”中的“孤剑”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适的《登陇》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但高适更侧重个人的思乡情感,而王之涣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的豪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反映出唐诗的多样性与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