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时间: 2025-05-06 14:59:29

诗句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馆 一作:观)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4:59:29

原文展示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唐代〕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凑一作走似一作如青槐夹驰道,
宫馆何玲珑。
馆一作观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白话文翻译

这座塔像是涌出地面,孤高耸立如同天宫。
登上塔顶仿佛走出了世俗,石阶蜿蜒于虚空。
塔身突兀地压着神州大地,形状雄伟如鬼神的工艺。
四角遮住了白日,七层直指苍穹。
向下俯视仿佛指着高飞的鸟,倾听微风的呼啸。
连绵的山脉像波涛翻滚,奔流向东。
那奔流仿佛是青槐夹道而行,宫殿何其玲珑。
从西方而来的秋色,苍茫满布关中。
五陵北原上,千古以来都是一片青雾。
通过净化心灵可以领悟到道理,这比以前所信仰的更有意义。
我誓言将挂下官职,追求无穷的道理。

注释

字词注释

  • 涌出:指从地面冒出。
  • 孤高:高而孤独,形容塔的高大与孤立。
  • 磴道:石阶小路。
  • 突兀:高耸而显得突出的样子。
  • 神州:古代对中国的称呼。
  • 摩苍穹:直指苍天,形容塔的高度。
  • 惊风:强烈的风。
  • 走似:形容行走的样子。
  • 玲珑:精致、美丽。
  • 苍然:形容颜色苍白,或指秋天的萧瑟。
  • 净理:清净的道理。
  • 挂冠:指辞去官职。
  • 觉道:领悟道理。

典故解析

  • 五陵:指的是古代帝王的陵墓,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 关中:指陕西关中地区,历史上是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豪放的风格和奔放的情感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豪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岑参登上慈恩寺的浮图时,表达了他对高耸建筑的感慨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诗中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道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慈恩寺的浮图为背景,展现了岑参对高大建筑的崇敬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浮图的高耸,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接着“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岑参用“出世界”来形容登高望远时的心境,似乎超越了世俗的限制。

诗中“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将塔的雄伟与神州的辽阔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随后的描绘中,通过“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岑参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由与解放的向往,仿佛在说,只有在高处才能真正领悟世界的广阔。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连绵山脉的壮丽,仿佛大海的波涛在奔流而去,增添了诗的动感与力量。最后几句,岑参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与对道理的追求,强调了个人内心的觉悟与追求,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深度。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精致,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具有丰富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塔势如涌出:塔的形状像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形容其高大而雄伟。
  2. 孤高耸天宫:形容塔孤独地耸立在天空,令人感叹其壮观。
  3. 登临出世界:登上塔顶仿佛走出了世俗的界限。
  4. 磴道盘虚空:蜿蜒的石阶通向虚空,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5. 突兀压神州:高耸入云的塔似乎压着整个神州。
  6. 峥嵘如鬼工:形容塔的形状奇特,宛如鬼神的杰作。
  7. 四角碍白日:塔的四个角遮住了阳光,显示其高度。
  8. 七层摩苍穹:七层的塔几乎直触苍天,表现出其巍峨。
  9. 下窥指高鸟:向下俯视,像是在指向高飞的鸟。
  10. 俯听闻惊风:俯身倾听风声,感受自然的力量。
  11. 连山若波涛:山脉起伏如波涛汹涌。
  12. 奔凑似朝东:奔流的景象似乎朝着东边奔去。
  13. 宫馆何玲珑:宫殿的细腻精致令人惊叹。
  14. 苍然满关中:秋色苍凉,覆盖了整个关中地区。
  15. 五陵北原上:五陵的北原上,历史悠久。
  16. 万古青濛濛:万古以来都是一片青色的朦胧。
  17. 净理了可悟:通过清净的心灵可以领悟到道理。
  18. 胜因夙所宗:超越以往的信仰与追求。
  19. 誓将挂冠去:发誓辞去官职,追求更高的境界。
  20. 觉道资无穷:领悟到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塔比作涌出,强调其高耸。
  • 夸张:如“突兀压神州”,强调塔的雄伟。
  • 对仗:如“高鸟”“惊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心灵自由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追求的目标与精神的高度。
  • :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象征着自由与变化。
  • 宫馆:象征着人间的繁华与虚幻。
  • 秋色: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塔的形状被比作什么?
    A. 冒出
    B. 高耸
    C. 玲珑
    D. 苍穹

  2. “下窥指高鸟”中“高鸟”指的是什么?
    A. 远飞的鸟
    B. 高耸的塔
    C. 自由的象征
    D. 自然的力量

  3. 诗中提到的“五陵”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乡
    B. 古代帝王的陵墓
    C. 自然景观
    D. 宫殿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哲理的探讨。

诗词对比

  1.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两首诗均以高处为景,表现对自然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岑参更加强调内心的追求,而王之涣则倾向于展现壮丽的自然景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涵盖了对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一诗的全面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诗作。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苏武慢·过隙年光 苏武慢 苏武慢·有酒无肴 苏武慢·醉里闲吟 苏武慢 秋日旅感 苏武慢 苏武慢 其八 苏武慢·大道幽深 苏武慢·出世登真 苏武慢·识破尘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高字旁的字 舛错不齐 黄人守日 合欢结 触开头的成语 卝字旁的字 换转 包含丢的成语 辰字旁的字 就石磨刀 如失左右手 马齿徒增 木字旁的字 启颡 癶字旁的字 丰标不凡 醉呓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