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辟阳城》

时间: 2025-07-28 14:50:12

诗句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4:50:12

原文展示: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白话文翻译:

荒凉的城池坐落在高高的岸边,俯视着清澈的淇水。
传递给汉朝天子的旨意,却只封给了审食其。
奸邪之事甚至无人惩罚,荒草与泥土又有什么好呢?
怎么会有英雄的君主,却让儿女们欺凌?
母仪的品德已经丧失,臣子的节操又怎能如此?
我只叹息这朝代的事,竟然让人感到可笑。

注释:

  • 荒城:指的是荒凉的城池,象征着衰败的政权。
  • 高岸:高而陡峭的岸边,突出地理位置的高贵与孤立。
  • 凌眺:高处俯视,表现一种冷静的观察。
  • 汉天子:指汉朝的皇帝,历史上对汉朝的尊称。
  • 审食其:历史人物,因其贪婪与奸诈而被后人所讥讽。
  • 母仪:指母亲的德行与品格。
  • 臣节:指臣子的节操与忠诚。
  • 太息:叹息,表达对历史的无奈与失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因其作品多描写边疆风光和士兵生活而闻名,代表作有《燕歌行》《别董大》等。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士人的关心。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朝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前夕,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现象深感忧虑。

诗歌鉴赏:

《辟阳城》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政治批判的古诗,通过描绘荒凉的城池和清澈的淇水,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国家的衰败。诗中的“荒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对朝代衰落的象征,似乎在提醒读者:曾经辉煌的汉朝已经变得无人问津。诗人通过“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这句,直指当时权臣的贪婪与腐败,暗示即使是天子的旨意,也被权臣所篡改,反映出对政权的失望与无奈。

而“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则更是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人质问道: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何以为“宜”?这种无奈的情绪在后面的“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诗人感慨母亲的品德已经失去,臣子的节操又何以保持,表现出对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高适对历史、政治、道德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诗人以个人的愤懑反映了时代的悲剧,真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社会现状的失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荒城在高岸:荒凉的城池位于高高的岸边,突显了孤独与荒凉。
    • 凌眺俯清淇:高处俯视清澈的淇水,反映出一种冷静的观察态度。
    •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传递给汉朝天子的旨意,却被审食其这样的人所篡夺和利用,揭示了权臣的阴险。
    •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社会风气败坏,奸邪之事无人惩罚,反问何以为“宜”,表达了对社会的失望。
    •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质疑为何会有英雄的君主,却让儿女们在其统治下轻视他人。
    •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母亲的品德已失,臣子的节操又怎能如此低下?
    •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对朝代的无奈叹息,表明自己对历史的深切反思与不满。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对称式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用“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来强调对社会现象的质疑,增加了情感的冲击力。
  • 主题思想:全诗反映了作者对政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个人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荒城:象征着衰败的政权,暗示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 高岸:代表着孤立与高贵,突显诗人个人的立场与观察视角。
  • 清淇:清澈的水流象征着美好和纯洁,与荒凉的城池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意境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辟阳城》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审食其”是指:

    • A. 一位正直的官员
    • B. 一位贪婪的权臣
    • C. 一位著名的诗人
    • D. 一位历史学家
  3. 诗中表达了对哪种现象的批判?

    • A. 英雄主义
    • B. 政治腐败与道德沦丧
    • C. 自然灾害
    •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颢的《黄鹤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高适的《辟阳城》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但高适更侧重于政治腐败,杜甫则更多地描绘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民生困境。在情感上,高适的诗更为直接和愤慨,而杜甫的诗则充满了沉重的叹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乐府》
  • 《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月夜泊朱洲听度曲感赋 十二月廿四日立春有怀渔庄漆林两兄京师 宝镜词 秋柳 滠口题壁 水车 夏日偶成 宝林寺 山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容头过身 首字旁的字 乱真不辨 优壮 失身匪人 包含椅的词语有哪些 齿字旁的字 中策 赤豆 分役 斤字旁的字 淹睇 广见洽闻 才开头的成语 放诸四裔 包含屦的词语有哪些 白字旁的字 单耳刀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