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1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18:43
咀楚文
作者:苏辙
诅楚楚如桀,诅秦秦则纣。
桀罪使信然,纣语安足受。
牲肥酒醪洁,夸诞鬼不佑。
鬼非东诸侯,岂信辩士口。
碑埋祈年下,意绕章华走。
得楚不付孙,但为刘季取。
吾闻秦穆公,与晋实甥舅。
盟郑绝晋欢,结楚将自救。
使秦诅楚人,晋亦议其后。
诸侯迭相诅,祸福果谁有。
世人不知道,好古无可否。
何当投泾流,浑浊盖鄙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批判,认为桀和纣的罪行使得后人对他们的诅咒成为常态。对于那些美酒和肥羊的祭品,诗人质疑鬼神的保佑是否真实,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口头上的辩论。碑文埋在祈年之下,意念游走在章华之地。至于得意的楚国并未交给孙氏,而是为了刘季之取。诗人提到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盟约的破裂使得楚国寻求自救。诗句最后反思诸侯间的相互诅咒,祸福究竟属于谁。最后,诗人感叹世人对古代的无知与盲目追崇,期待能抛弃这浑浊的现实。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文章和诗词见长,风格清新,常关注社会时事和历史。
创作背景:苏辙创作此诗是在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中,希望通过历史的教训来警示后人,表达对权力斗争和历史诅咒的思考。
《咀楚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诅咒,抒发了诗人对政治斗争的无奈与反思。诗中提到的桀和纣,象征着历史上暴虐的统治者,使得后人对其的诅咒成为理所当然。诗人在表达对古代暴君的不满的同时,也揭示了现代政治的复杂性,认为诸侯间的相互诅咒并不能真正带来福祉。通过对祭祀仪式的质疑,诗人引导读者思考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发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意象丰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压迫感。每一个字句都在传递着对历史的警惕与对未来的期许。结尾部分的反思,更是让整个诗篇充满了哲理的深度,展现了苏辙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与警示,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对古代暴君的批判和对当下政治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桀”和“纣”分别代表什么?
诗中的“牲肥酒醪洁”指的是什么?
诗人在最后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苏辙的《咀楚文》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政治的批判,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忧愁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