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7:24
林笋
作者: 苏辙 〔宋代〕
竹林遭冻曾枯死,
春笋连年再发生。
天与岁寒终倔强,
泽分淇澳转敷荣。
狂鞭已逐草侵径,
疏影长随月到楹。
嵇阮欲来从我余,
开门一笑亦逢迎。
这首诗描绘了竹林在寒冬中被冻死的景象,但春天来临时又会再生出嫩笋。即使在寒冷的天气里,竹子的坚韧不拔依然存在,水泽的分流使得不同地方都能欣欣向荣。狂风如鞭,驱赶着杂草侵占小径,竹影在月光下依然显得疏朗。嵇康和阮籍(著名的士人)都想来我这里聚会,开门相迎,我会微笑着热情接待。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洵斋,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弟弟。他的作品以诗、文、词闻名,风格清新,关注人性与自然,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林笋》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士人心态复杂的时代。苏辙通过对竹子生命力的表现,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朋友聚会的渴望,反映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林笋》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和哲理的诗。诗的开头以竹林遭冻的景象引入,表现了自然界的严酷与生命的脆弱。然而,接着却通过“春笋连年再发生”来展现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竹子在寒冷中依然能生发新笋,象征着人们在逆境中也能迎来新的生机。诗中“天与岁寒终倔强”,传达了坚持与不屈的精神,暗示着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勇敢面对。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狂风的威力和竹影的疏朗,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淡然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最后两句提到嵇阮,表现了诗人对于友谊的珍视和对社交的向往,“开门一笑亦逢迎”反映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调和了自然与人文,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重视,展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
整首诗歌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希望,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诗人用竹子这一意象传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人们在逆境中也要勇敢向前。
诗中提到的“春笋”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生命的希望
C. 友谊的珍贵
答案: B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对自然的崇敬
B. 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B
“狂鞭已逐草侵径”中的“狂鞭”主要指什么?
A. 竹子
B. 强风
C. 雨水
答案: B
对比苏辙的《林笋》和王维的《竹里馆》,两者都以竹子为意象,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苏辙强调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王维则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