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0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0:11
奉同子瞻荔支叹
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
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
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
名园竞撷绛纱苞,密清琼肤甘且滑。
北游京洛堕红尘,吞笼白晒称最珍。
思归不复为蓴菜,欲及炎风朝露匀。
平居著鞭苦不早,东坡南窜岭南道。
海边百物非平生,独数山前荔支好,
荔支色味巧留人,一管年来白发新。
得归便拟寻乡路,枣栗园林不须顾。
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宁附书老农圃。
这首诗描绘了蜀地的荔枝,赞美它的美味和色泽。荔枝主要在嘉州生长,附近的地方也能吃到。诗中提到稻糠的火焰能驱散霜霰,而荔枝的果实颜色和黄金相当。最近听说福建的官员传授荔枝的种植方法,决定在成都将其移植。各大名园都争相采摘荔枝,果实饱满、清甜滑腻。诗人曾北游京洛,沉浸于繁华红尘中,然而品尝到的白晒荔枝最为珍贵。诗人思念故乡,不愿再吃蓴菜,只想在炎热的风中享受清晨的露水。生活艰辛,未能早归,东坡南渡岭南之路,海边的无数事物都与往昔不同,唯独山前的荔枝令我留恋。荔枝的色泽和味道使人陶醉,光阴荏苒,白发渐生。若能够归乡,我只想去寻那条乡间小路,枣树和栗子林不必再顾虑。希望能在老农的园中种十株荔枝树。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玄宗,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与兄长共同开创了“苏派”诗风,擅长词、诗、文,作品多描写自然、人生哲理及时事感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南渡岭南后,因对故乡蜀地荔枝的怀念而作。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奉同子瞻荔支叹》不仅仅是一首关于水果的诗,它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荔枝作为蜀地的特产,象征着丰饶与美好,诗人通过对荔枝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它的色泽与味道,仿佛把读者带入了那片阳光灿烂、果香四溢的园林中。
诗人在诗中提及“北游京洛”,这不仅表现了他曾经的旅途经历,也暗示了他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反思与批判。在繁华的红尘中,荔枝成为他心灵的寄托与慰藉,提醒他回归内心的宁静与故乡的温暖。
最后,诗人对归乡的渴望贯穿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青枝丹实须十株”,不仅是对荔枝的期盼,更是对生活美好的憧憬。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荔枝成为思乡的寄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荔枝主要生长在哪个地方?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诗中提到的“青枝丹实”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辙的《奉同子瞻荔支叹》。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