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1:1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1:10:40
咏竹二首
作者: 苏辙
湖滨宜草木,修竹可三寻。
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
及尔迷未醒,方予热正侵。
无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
在湖边适合种植草木,挺拔的竹子可以长得三寻高。
居住在繁华的市区,常常生出许多杂念,
于是我把竹子移到靠近墙阴的地方。
等你醒悟过来时,正是炎热的季节。
不必嫌弃竹子不够高大,土地薄的地方也能成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明确涉及典故,但“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和高洁,常用于诗词中表达志向与品德。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之弟。他以雄健的文风和深厚的学识著称,擅长诗词、散文、论述等多种文体。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时代背景政治动荡,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我内心的探索成了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苏辙通过描写竹子,表达了对品格的追求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苏辙的《咏竹二首》在短短的几句中,展现了竹子的高洁与坚韧,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湖滨宜草木”引入,勾勒出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湖边的草木生长得宜,接着用“修竹可三寻”强调竹子的高大与挺拔,象征着品格的高尚与坚韧。
接下来,诗人提到“廛居多野思”,描绘了市区的繁华与喧嚣,暗示人在繁忙生活中的迷惘与困惑。“移种近墙阴”则表达了作者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及尔迷未醒”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迷茫,而“热正侵”则是对生活节奏加快的隐喻,提醒人们要意识到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之间的矛盾。
最后两句“无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更是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不必嫌弃竹子生长的环境,虽然土地薄弱,却依然能够形成一片竹林,意在鼓励人们无论环境如何,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整首诗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哲思,既描绘自然之美,又引发对人生的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竹子的生长,表达了诗人对品德与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在喧嚣社会中对自我修养的思考,强调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保持高尚的理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修竹可三寻”中的“修竹”指什么?
A. 高大的竹子
B. 矮小的竹子
C. 竹子的根
D. 竹子的叶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品德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D. 对繁华生活的享受
“廛居多野思”反映了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繁华生活的厌倦
C. 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辙的《咏竹二首》与王维的《竹里馆》均以竹子为题材,但苏辙更侧重于哲理思考,表达对自我内心的追求;而王维则注重于自然的描绘与隐逸的生活。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