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6:45
巴峡闻猿
作者: 释文兆 〔宋代〕
倚棹望云际,
寥寥出峡清。
心如无一事,
愁不在三声。
带露诸峰迥,
悬空片月明。
何人同此听,
彻晓得诗成。
在小舟上倚靠着桨,眺望着云边的景色,
只听见清脆的猿啼从峡谷中传来。
此时我的心中无所事事,
即使有愁绪,也只在那三声猿啼中。
山峰上沾着露水,显得格外奇特,
空中悬挂着一轮明月,照亮了四周。
不知道还有谁能与我一同倾听,
直到天亮时,才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情感。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巴峡的宁静时刻,听猿啼而生感慨。巴峡即巴东峡,位于长江上游,以其奇特的山水风光而闻名。诗中提到的猿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作者介绍: 释文兆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多具有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深邃的思想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游览巴峡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色与猿啼的描写,抒发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巴峡闻猿》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而引人入胜。全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猿啼,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开篇的“倚棹望云际”,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仿佛身临其境,静静地欣赏着峡谷中的云朵和水面。
随着诗句的深入,猿啼声的出现,改变了宁静的氛围,诗人内心的感受也随之而来。“心如无一事,愁不在三声”,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虽然听到猿声,却没有愁苦之感,反而是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接下来的“带露诸峰迥,悬空片月明”,更是通过对山峰与明月的描写,突出了自然的壮美与清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句“何人同此听”,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诗人渴望与他人分享此刻的感受。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展现了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带露诸峰迥”中,“带露”指什么?
A. 带着露水
B. 带着忧愁
C. 带着阳光
诗人听到猿啼时的心情如何?
A. 愁苦
B. 宁静
C. 紧张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陪伴的渴望
C. 对名声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资料可供深入学习与研究《巴峡闻猿》的相关背景与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