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3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7:31:24
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
乘舟能上月,飞幰欲扪天。
谁知志不就,空有直如弦。
洛阳苏季子,连衡遂不连。
既无六国印,翻思二顷田。
身着赭色衣服的人住在傅岩,垂钓于渭川。
乘舟可以登上月亮,驾驭马匹欲触摸天际。
谁知我的志向未能实现,只有空有一根笔直如弦的理想。
洛阳的苏季子,虽然连接了星辰却无法相交。
既没有六国的印章,反而思念那二顷的田地。
庾信(约513年-约581年),字子山,号元之,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出身于山西。庾信以诗歌、散文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和古体诗。他的作品多描写人生的无常、理想的追求和对历史的反思,风格清新而深刻。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是庾信在晚年时期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索。此诗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密切相关,表达了庾信对理想未能实现的惋惜。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失落感,展现了庾信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开头两句,诗人以“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引入,描绘了一幅隐士垂钓的宁静画面,似乎暗示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却向读者展示了他理想未能实现的痛苦。“乘舟能上月,飞幰欲扪天”是诗人崇高理想的生动比喻,表现了他渴望追求更高目标的雄心。接下来的“谁知志不就,空有直如弦”则转入现实的无奈与失落,直如弦的理想却因现实的阻隔而无法实现。
诗的最后两句“既无六国印,翻思二顷田”则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与精神理想的对比,诗人虽无权势(六国印),却仍然念念不忘那小小的田地,显示出他对生活的无奈与冷静的思考。整首诗在忧伤中带有一丝清醒,深刻而富有哲理。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深刻反思。在对比中,展现出对平凡生活的珍惜,表达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和内心的宁静。
诗中“赭衣”指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诗人在哪条河流上垂钓?
诗中提到的“六国印”象征着什么?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庾信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无奈与理想的追求,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洒脱的饮酒情怀。两者都反映了对理想的追求,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