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0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1:01:55
告游篇
作者: 陶弘景 〔南北朝〕
性灵昔既肇,缘业久相因。
即化非冥灭,在理澹悲欣。
冠剑空衣影,镳辔乃仙身。
去此昭轩侣,结彼瀛台宾。
傥能踵留辙,为子道玄津。
这首诗描绘了人的性灵与命运的关系,强调了灵性与世俗业缘的交织。尽管肉体化为虚无,但精神依然存在,悲与喜都是心中的理所当然。诗中提到的冠剑与衣影,象征着高洁的仙人形象,镳辔则指代了出尘的身影。离开此地的朋友,能够在瀛台之上相聚。若能追随前人的足迹,便能引导后人渡过人生的玄津。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靖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诗人和医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道教思想,崇尚自然,追求长生,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告游篇》创作于陶弘景的道教思想盛行时期,表达了他对人生、死亡和灵魂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满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文化的认同与向往。
《告游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性灵与命运的探讨,展现了人生态度的深邃与宽广。开篇提到“性灵”与“缘业”,暗示个体与社会、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人生的轨迹并非偶然,而是深受内心灵性的影响。接下来,诗人指出尽管肉体可能会消亡,但精神的存在和变化却是永恒的,这种对生死的哲学思考让人深感震撼。
“冠剑空衣影,镳辔乃仙身”一联,描绘了一个脱离尘世的高洁形象,这种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然态度。最后几句则进一步阐明了追随前人、以道引导后人的思想。这一思想在道教中非常重要,强调了师承与传承的意义。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上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陶弘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性灵昔既肇,缘业久相因。
即化非冥灭,在理澹悲欣。
冠剑空衣影,镳辔乃仙身。
去此昭轩侣,结彼瀛台宾。
傥能踵留辙,为子道玄津。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性灵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强调内心的灵性和追求超脱的理想,体现了道教文化中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告游篇》的作者是谁?
“性灵昔既肇,缘业久相因”意在表达什么?
瀛台在诗中象征什么?
陶弘景的《告游篇》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都涉及到对生命的思考,但陶弘景更注重内心灵性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强调对人生的享乐与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