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2:45
度关山
——王训 〔南北朝〕
边庭多警急,羽檄未曾閒。
从军出陇坂,驱马度关山。
关山恒晻霭,高峰白云外。
遥望秦川水,千里长如带。
好勇自秦中,意气本豪雄。
少年便习战,十四已从戎。
昔年经上郡,今岁出云中。
辽水深难渡,榆关断未通。
折衔凌绝域,流蓬警未息。
胡风朝夜起,平沙不相识。
兵法贵先声,军中自有程。
逗遛皆赎罪,先登尽一城。
都护疲诏吏,将军擅发兵。
平卢疑纵火,飞鸱畏犯营。
轻重一为虏,金刀何用盟。
谁知出塞外,独有汉飞名。
诗中描绘了边疆战事的紧迫和士兵出征的艰辛。诗人提到军中频繁的警报,士兵们尚未得到片刻的休息。出征的队伍驱马攀越高山,关山云雾弥漫,遥望秦川的河水延绵千里。诗人自豪于从小习战,十四岁便投身军旅。回忆起曾经的征战,如今的征途依然艰难,辽水难以渡过,榆关通道也未打通。虽然踏遍绝域,心中警觉未减。胡风昼夜肆虐,沙地上再无人迹。军中讲究先声夺人,作战有着明确的规程。即使身处战乱,仍需以赎罪为由来安抚士兵,争先恐后地攻占敌城。然而,统帅疲惫不堪,文官权力过大,平卢地区也疑似纵火,飞鸱鸟在营地上空盘旋。轻重兵员的差异使敌军得以乘虚而入,金刀又何能在盟约中发挥作用?谁能想到,走出塞外的汉人却独自享有光辉的名声。
王训,字子建,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曾担任官职,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多表现出战乱中的士兵生活与豪情,风格豪放而不失细腻。
《度关山》写作于北朝时期,正值边境战争频繁,士兵出征情势紧迫。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与观察,反映了战争的艰辛和对故土的思念。
《度关山》是一首充满豪情与悲壮的诗作,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士兵的困境与勇气。诗中描绘的边疆情景,既有战斗的紧迫感,又渗透着对故乡的思念。王训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高山云雾的雄伟与辽水的深沉,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力量。
诗的开头就以“边庭多警急”引入,迅速带出紧张的氛围。作者亲历战事,感受到了士兵们的无奈与疲惫。特别是“折衔凌绝域,流蓬警未息”一句,形象地描绘出士兵心中的不安与警觉。接着,诗人通过回忆自己的从军经历,表达出对年轻时豪情壮志的追忆,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全诗在情感上由个人的英雄情怀逐渐升华至对整个国家命运的思考,结尾“独有汉飞名”更是体现了对民族自豪感的追求。
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结构紧凑,节奏感强烈,增强了诗的感染力。王训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展示了边疆将士的豪情与无畏,令人深思。
整首诗以边疆战事为背景,抒发了士兵的豪情壮志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表达了对汉人精神的赞颂。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边庭多警急”中的“警急”指的是什么?
“遥望秦川水,千里长如带”这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出塞》与《度关山》均表现了边疆战事的艰辛,但《出塞》更强调士兵对国家的忠诚与豪情,而《度关山》则更突出个人的经历与对家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上都渗透着对战争的反思与对民族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