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0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01:48
杂曲歌辞·独不见
作者: 王训〔唐代〕
日晚宜春暮,风软上林朝。
对酒近初节,开楼荡夜娇。
石桥通小涧,竹路上青霄。
持底谁见许,长愁成细腰。
傍晚时分,春天的暮色宜人,温柔的春风拂过上林苑。
举杯对饮,正值初春佳节,楼上轻舞,夜色显得特别娇媚。
石桥通向小溪,竹林小路直通青天。
但谁能看到我心中的期待,长久的愁苦已经化为纤细的腰身。
作者介绍:
王训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对自然景色与人情的细腻观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独不见》创作于唐代,正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人们的欢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爱情的思考。
王训的《杂曲歌辞·独不见》以春天的黄昏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与人们欢庆的心情。诗中“日晚宜春暮,风软上林朝”一句,既描绘了春日的温暖与柔和,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美好时光的珍惜。接下来的“对酒近初节,开楼荡夜娇”,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伴随着对春天节日的庆祝,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
诗中“石桥通小涧,竹路上青霄”,通往自然的路径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最后两句“持底谁见许,长愁成细腰”则转向内心的独白,表达了对爱情的期待与失落。长久的愁苦使得诗人心中的情感逐渐消瘦,寓意深刻,令人动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情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特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渗透着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使用了比喻与拟人等手法,描绘景物生动形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如“风软”使自然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欣赏与对爱情的渴望,同时流露出内心的忧伤与孤独,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诗词测试:
诗中“上林”指的是哪个地方?
A. 皇宫
B. 皇家园林
C. 小溪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A. 酒和舞
B. 风和竹路
C. 以上皆是
“长愁成细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忧愁
C. 希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