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5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59:07
阶下绿痕绿,庭前草色青。
禅心自清静,世事付苍冥。
入定猿知护,谈经鹤解听。
蒲团人坐久,问法欲忘形。
阶梯下的青苔绿意盎然,庭院前的草色显得格外青翠。
心中禅意自然清静,世间事物都随风飘散。
入定时猿猴似乎懂得保护,谈经时白鹤能够耐心倾听。
坐在蒲团上的人久坐不动,求法时几乎忘却了自己的形体。
释敬安,清代高僧,擅长诗词,特别是与禅宗相关的作品。其诗作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心灵的追求,风格清新淡雅。
该诗作于作者隐居于山林之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宁静禅境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躁与作者的内心修行。
《题笠公禅房》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开篇“阶下绿痕绿,庭前草色青”,通过青苔和草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禅心自清静”,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世事的无关,表现出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淡泊心态。
“入定猿知护,谈经鹤解听”两句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以灵性,猿猴和白鹤似乎都参与了这场心灵的修行,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里,自然不仅是背景,更是精神的寄托。这种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相辅相成,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哲学。
最后,诗句“蒲团人坐久,问法欲忘形”则将诗人修行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久坐的修行者几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显示出心灵的彻底解脱。整首诗在简洁的词句中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围绕禅宗的清静和对世俗的淡泊展开,表现了作者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解脱的渴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中描写的环境有哪些?
A. 竹林
B. 阶梯与草地
C. 溪流
D. 山峰
“入定猿知护”中的“猿”象征什么?
A. 暴力
B. 灵性与智慧
C. 可爱
D. 孤独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爱国
B. 禅心与自然
C. 友情
D. 旅行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心灵的宁静,但敬安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修行与对世事的超然,王维则更多地揭示了孤独和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