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7:1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7:10:10
道士步虚词十首 其十
(作者:庾信)
麟洲一海阔,玄圃半天高。
浮丘迎子晋,若士避卢敖。
经餐林虑李,旧食绥山桃。
成丹须竹节,刻髓用芦刀。
无妨隐士去,即是贤人逃。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境界开阔的理想世界。麟洲广阔如海,玄圃高耸入云,仿佛是隐士们的理想栖息地。浮丘迎接子晋,正如士人们避开卢敖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林中的李树和绥山的桃子,都是隐士们的美好食物。要想炼成丹药,必须用到竹节,雕刻髓液则需用芦刀。隐士的离去并无妨碍,这正是贤者所追求的逃避世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庾信(约513年-581年),字子山,号元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在隐逸生活中创作的诗作,反映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诗中描绘的意境,展现了庾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宽广的自然景象,展现了隐士的理想生活。首联“麟洲一海阔,玄圃半天高”以宽广的视野开篇,表现了隐士渴望远离尘嚣的心境。接下来的“浮丘迎子晋,若士避卢敖”通过历史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深度,表达了对有志之士的钦佩和对世俗压力的逃避。
诗中提到的“经餐林虑李”和“旧食绥山桃”,生动地描绘出隐士的宁静生活,强调自然的馈赠与纯朴的食物,暗示着隐士生活的简单与幸福。最后两句“成丹须竹节,刻髓用芦刀”则象征着追求长生和超脱的努力,表现了隐士对理想的追求。而“无妨隐士去,即是贤人逃”,更是将隐士和贤人进行了深刻的对比,表明追求理想生活的最终选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庾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高远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理想生活与自然的和谐,隐士生活的简朴与快乐,以及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诗人通过对理想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麟洲”象征什么?
A. 现实的烦恼
B. 理想的栖息地
C. 世俗的追逐
D. 忧愁的心情
“成丹须竹节”中,竹节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复杂
B. 追求理想的工具
C. 对自然的依赖
D. 隐士的孤独
诗中提到的“贤人”与“隐士”的关系是?
A. 完全相同
B. 完全对立
C. 有相似之处
D. 无关紧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庾信的《道士步虚词十首 其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庾信更强调理想境界的高远和追求的过程,而陶渊明则更注重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朴素。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提供了对庾信及其时代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