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1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16:14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原文如下: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蜀国的君主曾经窥视吴国,幸运地经过三峡,他去世的那年也在永安宫。翠华的身影仿佛在空山之中,玉殿则虚无缥缈,似乎在野寺之内。古庙里有杉松为水鹤提供栖息之地,岁时的伏腊,村中的老翁也依然在走动。武侯祠堂与此地常常相邻,君臣的祭祀在这里共同举行。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在晚年创作的一组诗,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沉思和对古迹的感慨。这首诗写于他游历三峡时,回顾历史人物的兴衰与自己的感慨,反映出他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在形式上为七言律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诗中通过蜀主刘备的历史事件,勾勒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画面。开篇以“蜀主窥吴幸三峡”引入,立刻把读者带入到历史的背景之中,刘备的雄心壮志尽显无遗。而“崩年亦在永安宫”则转向刘备的去世,表达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令人深思。
接下来的几句,杜甫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古迹,展现出一种空灵的美感。“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在对比中呈现出历史的虚幻与现实的对照,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思索。古庙、杉松、水鹤的意象则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生命的延续,显示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最后一句“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则将个人与历史紧密相连,体现了杜甫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视。这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内敛,充分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邃思考与艺术造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事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蜀主刘备的追忆,诗人不仅仅是在缅怀过去,也是在对当下与未来进行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蜀主”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翠华”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武侯祠堂”是为了纪念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蜀主窥(kuī)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蜀主:指刘备。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古庙杉松巢(cháo)水鹤,岁时伏腊(là)走村翁。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武侯祠(cí)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四首咏怀的是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 此诗通过先主庙和武侯祠邻近的描写,进而赞颂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同心一体,含有作者自己论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抱负不能施展的感慨。在艺术描写上和前几首又有所不同。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