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7:34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早晨听到游子唱着离别的歌,昨夜的微霜刚刚覆盖了河面。
鸿雁在愁苦中无法忍受这样的歌声,云山之上更何况是过客呢。
关城的树木颜色让人感到寒意逼近,御苑中晚钟的声音愈加频繁。
树色一变,曙光乍现却看不见长安的欢乐之处,空让岁月悄然流逝。
“鸿雁”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尤其是游子在外,倍感乡愁。此外,“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乐趣,而诗人却用“空令岁月易蹉跎”来反映对时间的无奈与流逝。
作者介绍: 李颀,字季和,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扬州人。他的诗作多以抒情见长,语言清新,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朋友魏万之京的情境下写成,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送魏万之京》是一首典型的唐代送别诗,李颀通过清新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的愁苦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头两句以“朝闻游子唱离歌”引入,诗人通过晨起时听到游子的离歌,表达了离别的感伤,同时“昨夜微霜初渡河”则描绘了初冬的寒意,营造了一种萧瑟的氛围。接下来的“鸿雁不堪愁里听”中,鸿雁作为游子心中的象征,表现出离别时的愁苦。紧接着,诗人提到“云山况是客中过”,暗示在外漂泊的无奈与孤独。
后四句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关城树色催寒近”表现了自然景色与时节更替的关系,树色的变化预示着寒冬的来临,而“御苑砧声向晚多”则引入了人间的声音,带来了对欢乐时光的怀念。最后一句“空令岁月易蹉跎”,直指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令人感慨万千。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深厚的情感,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对比、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微霜”、“鸿雁”等意象,表现了离别的情感。树色的变化与御苑的砧声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感慨,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游子”指的是谁?
“鸿雁”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御苑砧声”主要代表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是对《送魏万之京》的全面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