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01:1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01:12:22
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
长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轮。
我舟度其中,晃晃惊我神。
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
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
青芦望不尽,明月耿如烛。
湾湾无人家,只就芦边宿。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八百里宽阔的湖面,如同一面盛着水银的玉盘。长长的彩虹忽然照耀在水面上,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景象。我乘船在湖中穿行,摇晃的船身让我感到惊讶。清晨我从黄陵祠出发,傍晚时分抵达赤沙曲。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是沧湾三十六。青色的芦苇无尽无穷,明亮的月光犹如蜡烛般照耀。这里水湾曲折,四周没有人家,我只能在芦苇边上过夜。
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书画家和音乐家。他的词风清丽、婉约,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深邃的哲思和独特的审美观。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国家虽安定,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姜夔游历洞庭湖时,借景抒怀,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昔游诗十五首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洞庭湖的壮美与诗人内心的感慨。开篇便用“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两句,既描绘出湖面的广阔,又暗示了其水面的平静与光滑,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效果。接着“长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轮”,使得整个湖面因自然现象而绚烂多彩,展示出自然的神奇。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自我的游历经历,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旅者心态。“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构成了诗人内心的游离与彷徨。询问“此何处”,更是展示了对生活的迷茫与对归属的渴望。最后几句描绘了静谧的夜晚,月光的映照与芦苇的孤寂,使得整首诗在美丽的景色之中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内心的孤独与对归属感的渴望,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深刻关系。
诗中提到的“洞庭”指的是哪个湖?
A. 太湖
B. 洞庭湖
C. 鄱阳湖
D. 纳木错
“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表达了什么?
A. 诗人从早到晚的游历
B. 诗人对黄陵的思念
C. 诗人对赤沙曲的向往
D. 诗人不愿离开家
诗中“明月耿如烛”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对仗
答案:1.B 2.A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