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02:04
赋得临池竹应制
作者: 虞世南 〔唐代〕
葱翠梢云质,
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
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
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
唯有岁寒知。
这首诗描绘了池边竹子生机勃勃的景象。翠绿的竹梢如同云朵般轻盈,竹影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微风吹拂,水面泛起涟漪,竹枝随之摇曳。水波如龙鳞般在幽谷中荡漾,竹叶似凤翅般轻轻拂动水面。要想真正了解竹子的坚韧性格,只有在寒冬中才能看出。
虞世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生于公元558年,卒于638年。他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所建树,以诗歌和书法闻名于世。虞世南的诗风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池边竹子的形象,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及对竹子的赞美,寄托了对坚韧品质的向往。
《赋得临池竹应制》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优美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竹子的高洁与坚韧。开篇两句“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竹子的翠绿与轻盈,仿佛竹子不仅在生长,更在与池水相互映衬,形成了和谐的自然景观。接下来的“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则将视线引向了水面上轻轻荡漾的波纹,表现出竹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自然画面。诗的后半部分“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更是点明了主题,竹子的坚韧和高洁在寒冬中愈加显现,强调了内在品质的真实和持久。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恰到好处,既有清新的自然气息,又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品质的追求。
整首诗表现了对竹子坚韧品质的赞美,强调在严酷的环境下,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显现出真正的自我。这种品质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诗中“葱翠梢云质”描绘的是哪种植物?
诗中提到的“欲识凌冬性”主要是在表达什么?
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与杜甫的《咏竹》相比较,虞世南的《赋得临池竹应制》更侧重于描绘竹子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动形象,而杜甫的《咏竹》则更关注竹子的象征意义和个人情感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