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5:11
瑶山盛风乐,南巡务逸游。
如何事巡抚,民瘼谅斯求。
文鹤扬轻盖,苍龙饰桂舟。
泛沫萦沙屿,寒澌拥急流。
路指八仙馆,途经百尺楼。
眷言昔游践,回驾且淹留。
后车喧凤吹,前旌映彩旒。
龙骖驻六马,飞阁上三休。
调谐金石奏,欢洽羽觞浮。
天文徒可仰,何以厕琳球。
在瑶山上,和风送来愉快的气息,我随南巡之路,享受着悠闲的游览。
怎么能不关心巡抚的事务呢,民众的疾苦确实需要解决。
文鹤在轻车上飞扬,苍龙装饰着桂花舟。
白浪在沙洲间翻滚,寒流紧拥急流而来。
道路指向八仙馆,途经百尺高楼。
我眷恋往日的游览,回头驾车稍作停留。
后面的车马喧闹着,前面的旌旗映照着彩色的帷幕。
龙骖停在六匹马前,飞阁在高处休息。
音律和谐如金石般鸣奏,欢聚的酒杯在空中漂浮。
天上的星辰只能仰望,怎么能与琳琅满目的球相提并论呢。
虞世南(558年-638年),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字子云,号云卿,曾任文渊阁学士、吏部尚书等职。虞世南的诗歌风格典雅,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及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涉及游览、思乡等主题。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文化兴盛之时。诗人南巡时,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好和民众的疾苦,借此表达对政治的关心与思考,体现了文人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奉和至寿春应令》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诗。诗的开头通过描绘瑶山的和风,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游览心情,透出一股轻松惬意的氛围。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转而关注民众的疾苦,表达了对社会事务的关心和责任感,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情感更加丰富。诗中多处提到名胜古迹,如“八仙馆”和“百尺楼”,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怀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意象上,诗人使用了“文鹤”、“苍龙”等描绘车船的词汇,生动展现出南巡的优雅与壮丽。同时,“后车喧凤吹,前旌映彩旒”则生动地描绘了车马队伍的盛大场面,增强了诗的气势。最后,诗人以“天文徒可仰,何以厕琳球”收尾,表达了对天上星辰的仰望与对人世繁华的思考,体现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哲学思索。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以及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哲学思索的情感基调。
诗中提到的“南巡”主要是为了什么?
A. 享受游览
B. 处理政务
C. 休息娱乐
D. 观察民情
诗中提到的“龙骖”象征什么?
A. 权威
B. 自然
C. 文化
D. 音乐
“天文徒可仰,何以厕琳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人世繁华的思考
C. 对历史的怀念
D. 对游览的享受
对比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但虞世南更侧重于游览的乐趣与社会责任,而杜甫则更强调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