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4:36
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
投迹一萧散,为心自杳冥。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
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
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
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
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
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
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
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
摇摇不安寐,待月咏岩扃。
我乘舟探索这片静谧之地,恭敬地礼拜经典。
我在这里投身于一片悠然散淡的境地,心中却感到无比的幽寂。
佛龛依偎在大禹的穴中,楼阁依靠着少微的星光。
层峦叠嶂围绕着兰若,回流的溪水环抱着竹林庭院。
我察觉到花瓣在石阶上铺成了白色,甘露洗净了青翠的山景。
雁塔屹立在金色的土地上,虹桥蜿蜒在翠绿的屏障间。
人间与天界在夜晚显现出景象,神灵与鬼魅在白昼潜伏无形。
道理胜在常常的虚寂,因着空灵而感应灵性。
入禅时鸽子盘旋而过,讲法时龙吟在耳边倾听。
烦恼的劫数终将消灭,而我在尘世中尚未安宁。
我摇摇欲坠无法安眠,等待明月吟唱山岩的门扉。
宋之问(约 650—712),字延之,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精通诗歌,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富有哲理,常常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态。
《游云门寺》创作于唐代,背景为诗人游览云门寺时的所感所悟。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场所,给诗人提供了灵感,反映出他对人生、自然与宗教的思考。
《游云门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宗教氛围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沉思。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静谧的环境,带给读者一种心灵的宁静。诗人通过“维舟探静域”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境地,接下来的每一句都在描绘这一环境的美好与神秘。
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意象,如“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不仅描绘了景物的和谐美,也隐含了宇宙的哲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感悟人生的道理,表达了对心灵自由与平静的渴望。尤其是在“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中,诗人似乎在探讨一种超越世俗的哲理,强调通过内心的清净来感悟生命的真谛。
此外,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与象征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层层递进,真正达到了意境的和谐与深邃。这首诗不仅是对云门寺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敬畏与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宁静心境的追求与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在纷扰的尘世中对内心安宁的渴望。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生命哲理的反思,表达了对超越世俗的向往。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宁静的向往?
“雁塔”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劫累”指的是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风格,反映出各自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